曾经“报纸订不起、电话装不起、煤油灯点不起”的澳角村,近年来以海兴村、以海强村,海洋捕捞、水产养殖、海产品加工、电商微商、乡村旅游等5大主导产业协同发展,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阔,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2023年澳角村社会总产值达15.5亿元,村集体收入173万元,人均纯收入5.8万元。
2014年11月,习亲自擘画的新福建宏伟蓝图中,百姓富是重要一环。今年10月,习在福建考察时再次强调,要在创造高品质生活上实现更大突破。
牢记嘱托,福建把的民生关切化作真抓实干,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回望过去十年,福建交出了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连跨3个万亿元台阶、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连跨3个千亿元台阶、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跨3个万元台阶的“硬核”成绩单,全省七成以上财政收入用于民生支出。
从老有所养到老有颐养、从病有所医到病有良医、从幼有所教到幼有善育、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一张张“民生清单”落细落实,一份份“幸福账单”得到兑现,八闽大地上,百姓富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百姓富,先要拔穷根。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福建成立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坚持“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工作到村、扶贫到户”工作机制,形成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抓扶贫的工作格局。
2016年起,福建每年按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2‰以上筹集资金,专项用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相继出台《关于推进精准扶贫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福建省“十三五”扶贫开发专项规划》及扶贫成效考核、贫困退出等政策文件,构建起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制度体系。
2021年,习来闽考察时指出,要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立足农业资源多样性和气候适宜优势,培育特色优势产业。要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为抓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
殷殷嘱托,化作福建人民奋楫前行的强大动力:十大乡村特色产业全产业链总产值实现新突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任务全面完成;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6%,增幅连续9年高于城镇居民。
去年,福建发挥“一键报贫”等平台作用,全覆盖入户走访脱贫户、监测对象,加大行业部门专项筛查力度,全省没有发现新增致贫返贫现象。安排省级以上衔接资金20.8亿元,扶持带动10.3万户脱贫户和监测对象发展生产,推动17.5万名脱贫劳动力稳岗就业,组织1962家民营企业和商会组织帮扶2568个村,实施“万企兴万村”项目3147个,推进脱贫农户增收。
瞄准农业农村这块城乡共富短板,福建强化城乡统筹,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通过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更高水平城乡融合,促进农民收入稳步提高。
人民健康是幸福生活的基础。三明以改革破局,从治混乱、堵浪费,到医药、医保、医疗“三医联动”及“两票制”“年薪制”,再到近年来医保打包支付、组建县级总医院,十年改革步伐坚定、脉络清晰,成为全国唯一深化医改经验推广基地。
聚焦能力提升和服务优化,福建加大力度推进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先后布局8个国家级、13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公立医院诊疗水平稳步提升,更多大病患者不出省就能看好。全省实现县域医共体全覆盖;互联网医院、家庭病床、护士上门等服务相继上线,越来越多“家门口”的医院能留住基层患者。
就业是民生之本。福建持续健全完善就业政策体系,以项目攻坚为抓手,每年选取10个项目,着力解决高质量充分就业中面临的供需信息不对称、政策措施不配套、服务体系不健全、协同联动不紧密等堵点难点问题。坚持减负稳岗扩就业保就业并举,密集出台一系列援企稳岗、就业创业政策,打好稳就业组合拳。
用好评价指挥棒,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持续加大教育投入,教育经费总投入从2014年的892.88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1839.82亿元,年均增长8.36%,教育事业主要指标持续稳步上升,且保持在全国前列。立足区位优势和区域特色,加快建设适应社会需要,职教贯通培养、产教深度融合、两岸资源互补共生的福建特色的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不断完善,教育发展基本满足人民群众“有学上”需求,正向“上好学”目标迈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提升。
社会保障是民生安全网。困难群体应保尽保,保障底线切实兜牢。福建已连续两年调整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省定最低标准,基础养老金达每人每月150元,比全国标准高47元,惠及526.25万老年城乡居民。守好老百姓的“养命钱”。2021年起,福建连续三年开展社保基金安全专项行动,基金追回率超93%。
富了“口袋”还要富“脑袋”。福建深入推进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持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品质。福建美术馆等重大文化设施开工建设,公共文化场馆试点错时延时开放,广泛开展科学普及活动,公共文化服务更可及、更多元。“书香八闽”“乡村戏台 百姓乐园”等高品质群众文化品牌,充盈人民美好生活。
斗面村位于福安市溪柄镇,这里是具有“闽东延安”之称的柏柱洋所在地。1934年2月,闽东苏维埃政府在柏柱洋成立,在其组织领导下,闽东苏区形成了以柏柱洋为首府、以福安为中心的红域,呈现出“五百里红色政权”的兴旺景象。
90年过去了,这片烙印着红军不畏艰险、英勇奋斗足迹的热土,以其红色资源和地域优势,在红色旅游、特色农业产业方面持续发力,再度热起来。
带着200多名从寿宁前来研学的学生,林惠全的讲解从伫立在闽东苏区纪念馆内的铜像开始。4个展厅,闽东苏区革命史被林惠全娓娓道来,在这里当了16年的讲解员,他对馆内的每个模块都如数家珍。
“柏柱洋最大的底色是红色,我们通过深挖每个村落的红色旅游资源,打造点上出彩,并以‘闽东红色1号线’将这些点串联,辅以文化节举办,强化红色资源活化利用。”溪柄镇党委书记蓝涛表示。
山下村,百亩蔬菜长廊一望无垠,一排排、一列列,生机勃勃。福安市元菜家庭农场内,工人正忙着挖沟、播种、平土,另一侧,大片空心菜已郁郁葱葱。
“这是我们种植的反季节空心菜,现在每天都能收1000多斤,批发价每斤2元左右。”家庭农场负责人黄曜松介绍,目前农场种有上海青、茼蒿等蔬菜150多亩,每天能采收蔬菜4~5吨,年销售额达300多万元。“温度适宜、土壤肥沃,再加上交通便利,我的农场面积已扩展到现在的150多亩。”。
规模扩大,带动就业。目前农场已吸纳30多位村民务工。“在村里就业,一个月还能有3000多元的收入,很满足。”正在大棚内忙活的林招莲笑意连连。
榕头村,福安市金秋林家庭农场内,一颗颗圆润饱满的红美人缀满枝头,农场负责人郑血光正忙着挑选大果装箱寄给全国各地的游客,家庭农场还吸引不少游客前来自助采摘。“红美人价格高的时候,一斤能卖近20元,像这种礼盒装,一盒就卖100元。”。
2017年,瞄准特色农业发展前景,金秋林家庭农场以60亩红美人和脐橙起步,肥沃的土壤、便利的交通,农场逐渐壮大,种植面积扩大至100来亩。目前,农场40%的果子销往外地。
数百米之隔,三村村的150多亩新品种黄美人也进入成熟期。“再有两个来月,这些黄美人就能上市了,作为新引进的品种,黄美人与福安本地的脐橙错峰上市,价格卖得好。”三村村党支部书记郭永寿介绍,村里还种植了80多亩葡萄、500多亩茶叶。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在溪柄镇,绿竹笋、茶叶、葡萄等特色农业产业多点开花,依托乡村旅游发展,越来越多村民开始走上休闲农业路子。
2015年12月,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召开,吹响决战脱贫攻坚的号角。2016年初,全省组织开展建档立卡回头看,精准识别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45.2万人。
2019年7月,福建启动首批20个长者食堂试点建设,构建老年助餐服务体系,着力解决城乡老年人“做饭难、吃饭难”问题。
2021年5月,福建省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郑重宣告:截至2019底全省现行标准下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201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退出,23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部摘帽。
2021年5月,福建省乡村振兴局正式组建成立,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新的力量支撑和制度保障。
2021年起,福道建设连续3年列入福建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全省已累计建成福道8740公里。
2023年1月,《福建省养老服务条例》正式施行,明确规范了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养老服务、医养康养结合等养老服务方式的服务内容、提供主体、服务要求等,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高品质的养老服务需求。
2024年起,福建多地实施新生儿“秒参保”政策,新生儿凭《出生医学证明》即可享受参保等“一站式”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