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环顾生态绿,抬头可见天空蓝如今的玉门,优美的生态环境正实实在在转化为群众的幸福感。近年来,玉门市着眼全局,为谱写玉门现代化建设新篇章提供了生态支撑。
防沙治沙造林海,誓将荒漠变绿洲。玉门市柳河镇红旗村党支部书记顾红艳至今还记得四十多年前的情景:风沙肆虐,风吹石头跑,不见树和草,红旗村人饱受环境恶化之苦。“当时这里仅有7户人家52亩荒地,草、树都稀罕。我父亲带领这几户人坚持播绿植树、治穷致富。”顾红艳说。
经过三代人、四十多年的奋斗,45万株树木、总长35公里的防风林带像卫士一样守护着家园。耕地面积和果园面积分别增加到2160亩、1168亩,昔日黄沙肆虐的戈壁滩变成了林茂粮丰、瓜果飘香的绿洲。
2016年玉门新市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启动以来,完成造林1.2万亩,植树近400万株,在新市区外围建成了一道环形的大型防护林带。
同时,以防沙治沙为重点,实施玉门镇东线风沙口生态综合治理工程。通过10余年综合治理,目前已造林3300亩,植树200万株,营造乔灌混交林带31公里,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转变。
全力抓好重点风沙口治理、深入推进“三北”防护林、“三沿一部”绿化、加快提升玉门市森林覆盖率和林木覆盖率。
在玉门市柳湖镇,良田成方,钢架温室大棚连片,瓜果蔬菜四季常青,曾经的盐碱戈壁荒滩成了如今的幸福粮仓和果蔬园。
“寸草不生碱圪梁,年年辛苦都瞎忙,大片土地尽撂荒。这是柳湖镇等移民乡镇饱受盐碱地影响的真实写照。”柳湖镇富民村党支部书记梁宏军说,政府免费提供有机肥、土壤改良剂,指导村民秸秆还田、种植抗盐碱性作物来改良土壤,提高产量。村民种上了耐碱性好的棉花、孜然、茴香等经济作物,当年就有了收益,一亩地种植棉花收入1500元,种植孜然收入1600元,农民种地有了信心。
玉门市现有盐碱地61.3万亩,占耕地面积的59.6%,目前已经改良19.4万亩。通过采取工程、农艺、化学、生物等多重措施进行综合治理和改良,耕地质量提高1至2个等级,农作物增产10%左右,亩均收入提升30%。把作物选好、措施用好,不毛之地也可以做到养地和用地有机结合,实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在位于玉门市花海光电基地的中核新奥玉门“光热+”示范项目现场,一块块光热板整齐排列,犹如一片蓝色的海洋。这里被称为戈壁荒漠上的超级光热发电站,占地面积相当于6300个足球场,项目建成以后,将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线性菲涅尔发电基地。
“两年时间,这里从一望无际的戈壁荒漠变成了光热蓝海,定日镜组成的光热矩阵蔚为壮观。”玉门市绿色能源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史学磊说。
发挥荒漠地势开阔、光照充足、风能富足的优势,玉门多能并举、综合利用清洁能源,以风能、太阳能为主的新能源荒漠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在大漠戈壁拔地而起。
随着玉门市新能源结构持续优化,风光火储多能互促、协同供应的能源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至2023年底,玉门市已建成新能源装机545.6万千瓦,新能源累计发电量超680亿千瓦时,为实现“双碳”目标添绿蓄能。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
甘肃新媒体集团法律顾问:甘肃锐城律师事务所 陈灿律师; 甘肃每日传媒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法律顾问:甘肃荣庆律师事务所 吴天英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