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节气,尽管户外已是寒意阵阵,但在南通市崇川区仍有点点绿意星罗棋布在广大涉农村居。为进一步落实乡村振兴各项任务,拓宽农民致富增收渠道,提升农业生产经营水平,崇川区积极引导设施农业发展,让日光温室、蔬菜大棚成为空闲地变成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的“聚宝棚”。
走进陈桥街道育爱村一组村民袁宇浩的蔬菜大棚,一排排芹菜郁郁葱葱、长势正旺。几名务工人员正熟练地采摘、堆捆、打包、称重,忙得热火朝天。安徽人袁宇浩十年前来到崇川陈桥,租下5亩大棚搞套种。现如今,他的总承包面积已达25亩,年收入将近20万元,日子过的是红红火火。虽然入冬不久,但是今年的第一茬大棚蔬菜已经分装销售完成,第二茬也已进入种植阶段。
“为了使种植的蔬菜口感更好,我们选择不使用化肥,而是用由羊粪等有机物组成的有机化肥进行施肥,提高蔬菜的产量和品质。”袁宇浩表示,后续自己还准备流转更多的土地搞种植,除了自己发家致富,还能帮助本组农户实现家门口就业。“目前,我们的大棚用工多是在家留守的妇女,赶上旺季紧张的时候用工还能有所增加。”。
在永兴街道节制闸社区蔬菜大棚基地,同样是满眼嫩绿、满棚清香,村民们穿梭往来,有条不紊,一片繁忙景象。“我是土生土长的节制闸村人,在种植方面有点经验,在这两个棚里,冬天种黑菜,夏天种点黄瓜和西红柿,一年也能赚6万多元。今天拔萝卜、香菜,明天收白菜,天天在大棚里忙碌,心里还是挺满足的。”村民张勤一脸笑意地说道。
永兴街道节制闸社区共有蔬菜大棚种植户10余户,主要种植黑菜、黄瓜和萝卜等,采用集体土地村民承包租赁种植的形式。“我们节制闸社区人均耕地少,采取大棚种植的方式能提高土地利用率。为提高产量,我们还特意邀请农科所专家为农户们讲解科学育苗、采摘等知识。专家肯传授,村民肯摸索,大棚产的蔬菜品质很好,在市场很畅销。”节制闸社区党委书记施建明说道。
以帮助农户富起来为落脚点,崇川区不断推进乡村经济发展,大力扶助辖区蔬菜大棚户,在充分考虑地理优势和产业基础的前提下,围绕提质增量、下足“特”字功夫,采用“政府+企业+农户+基地”模式运营,打造“品牌棚户”“精品农产”,逐步形成产业品牌化、专业化、规模化,让蔬菜大棚在育爱村、节制闸社区等越来越多涉农村居成为闪亮的地区名片。
钟秀东路上,一片占地60亩的蔬菜大棚则更显独特,它就是成立于2012年的观音山残疾人科技种植园。与其他大棚种植基地不同的是,这片大棚的主要种植户都是残疾人。自开园以来,崇川经济开发区持续推进“党员助残扶贫帮带工程”,给有劳动能力同时又期望劳动致富的残疾人提供就业机会。
为了扩大蔬菜大棚产量,提高大棚的经济效益,残疾人科技种植园免费为残疾人提供种子化肥等农用物资和种植技术指导,大力推行“远程教育+合作社+市场向导”学用模式。一方面,根据种植户个体需求,利用远程教育丰富的教学资源,进行个性化辅导,邀请农科所技术指导员进行现场教学,进一步提高种植户的参与度和认同感;另一方面,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网站实时“传感遥控”功能,根据蔬菜生产和价格信息的监测,指导种植户种植适销对路的蔬菜品种。“有专家们手把手的指导,既能系统地学习,又有人及时答疑解惑,我们的种植技术突飞猛进,现在也算是半个专家啦!”种植大户郑军开心地说道。
除了种植技术的推进,销售渠道的打通对于依靠蔬菜大棚发家致富也格外重要。对此,残疾人科技种植园启动“绿农在线”电商品牌,打开线上销售渠道,解决销售难题,进一步增加残疾人种植户的劳动收入。目前,残疾人种植户每日工资可达80元,年收入22000元,极大地改善了日常生活。“我们残疾人想找到合适的工作本来就难,现在社区在家门口给我们量身定制合适的岗位,让我们也能靠自己的双手挣到钱了。”残疾人种植户李汉林由衷感叹。
农业强,农民富。据了解,南通市崇川区将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以蔬菜大棚、优质水果等特色优势产业为抓手,不断延长农业产业链,让传统农业逐步向科学化种植、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转化,走出一条特色农业助力乡村振兴之路。(张悦 陈天泽 金嘉慧 季维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