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中国农业大学主持的国家“973”项目“主要粮食作物高产栽培与资源高效利用的基础研究”正式启动。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中科院院士李振声、朱兆良、赵其国,水稻专家顾铭洪等出席启动仪式。
会上,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农大张福锁教授汇报了项目整体情况。随着我国人口的持续增长和经济稳步发展,要求今后20年粮食生产能力必须年均增长1%以上,而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始终是我国农业发展无法回避的硬约束。长期以来我国粮食增产过多依赖于水肥资源的大量投入,这不仅使我国粮食生产成本剧增,而且也加大了对环境的威胁。因此,探索作物高产与资源高效利用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资源环境安全的迫切需求。
研究者认为,要同时实现作物高产与资源高效,就必须走挖掘作物产量潜力和提高土壤生产力,而非过度依赖水肥等大量投入的道路。充分发挥现有品种产量潜力、不断提高作物产量的关键是通过作物群体结构调控实现花后物质生产和分配的动态协调,同时,通过水肥调控实现水分养分供应与高产作物群体需求的时空一致;而以提高土壤基础生产力为核心的土壤调控则是稳定实现大面积作物高产高效的关键。为此,需要解决作物群体结构与花后物质生产、分配的动态协调及其栽培调控原理,稳定实现作物高产高效的土壤条件及其调控途径两个关键科学问题。
2008年,由作物栽培和土壤肥料两个学科联合申报的“973”项目“主要粮食作物高产栽培与资源高效利用的基础研究”获得科技部立项支持。本项目围绕上述关键问题,以我国三大粮食作物小麦、玉米和水稻为研究对象,开展高产高效的作物栽培学、土壤学和植物营养学等多学科结合的基础研究,建立粮食作物高产高效的新思路、新理论和新途径。
据了解,本项目的总体目标是建立作物产量与资源利用效率协同提高的理论与技术体系。在基础理论方面,揭示高产高效作物群体和土壤条件的内在规律,明确作物高产高效的协同调控机制,使我国作物高产高效的理论研究在国际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应用方面,阐明影响我国粮食作物四大生产体系(东北春玉米、华北小麦-玉米、南方水稻、西北旱作)高产高效的限制因素、主控过程、区域潜力和资源代价,为解决我国粮食安全和资源高效的国家重大需求提出切实可行的技术途径和决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