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晴空下,上海市金山区廊下镇万亩粮田内呈现出强烈而美妙的反差,1000亩连片节水抗旱稻沉甸甸的稻穗随风摇曳,丰收在即,而周边常规粳稻稻田仍是绿油油一片,距离抽穗还有一段时间。在廊下镇镇政府门前的旱地上,同为节水抗旱稻品种且全程旱种旱管的稻子正在抽穗,定格出全国独一无二的农业大镇形象。两年前,廊下万亩粮田便传出既要产出高产优质稻米,又要“长出”生态产品、科技产品的信息,这个秋天是否迎来了如期的收获?
“去年试种200亩‘八月飘香’大获成功,今年1000亩丰收在即,通过引进节水抗旱稻新品种,我们的万亩粮田已经探索出都市型稻米产业新模式,确实产出了优质稻米,又‘长出’了生态产品和科技产品。”廊下镇党委书记、金山区农业现代园区主任沈文说到近年来的稻米模式创新和探索,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节水抗旱稻是上海市农科院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的成果,是真正土生土长的上海稻米。通过近20年研发、完善,以“旱优73”为代表的一系列节水抗旱稻品种正在全国范围赢得美誉度,同时也在“一带一路”成员国崭露头角。记者近年来跟踪采访节水抗旱稻新品种在水稻田和山坡地的表现,事实确如团队在各种场合所传播的一样,节水抗旱稻新品种在满足优质高产的同时,实现了节水减肥、环境友好和节本增效。
节水抗旱稻团队首席科学家罗利军告诉记者,传统淹水种植水稻的方式,大量施用化肥农药,随稻田水排放到河道,会产生的面源污染使河水富营养化,且会释放出大量温室气体甲烷。而以“八月飘香”品牌为代表的节水抗旱稻既可以在水田栽培,实现节水高产,又可以像小麦一样在旱地种植。这种旱管植播的栽培模式,改变了水稻传统淹水种植方式,也改变了稻田生态系统,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从而少用农药,减少稻田排水甚至实现零排水。种植过程中可以减少约50%的化肥和农药,以及90%以上的碳排放,每亩稻田的成本差不多可节省200余元,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提升。
此外,“八月飘香”除了具有抗旱性好、节水省肥,生态友好等节水抗旱稻的基本属性,更可贵的是其在7月持续高温的情况下抽穗灌浆,大米外观晶莹透亮,各项指标均达国标一级优质米标准。而“旱优73”2019年获得第二届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籼稻)金奖,也为节水抗旱稻米质做了强力背书。
培育出如此优秀的新品种,除了加强市场推广,更重要的是形成以绿色、生态、科技为引领的节水抗旱稻产业新模式,以此为中国水稻产业转型升级注入全新的价值,并由此推动中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这也是罗利军团队努力推广节水抗旱稻市场应用的同时,一直希望能跨出去的一步。
廊下万亩粮田为团队提供了创新基地,通过引进科学家团队、提供土地资源等方式,开启了金山区农业农村委、廊下镇政府、上海市农科院、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廊下现代农业园区、浩丰农业有限公司携手创新节水抗旱稻产业新模式的帷幕,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则以优质特早熟节水抗旱稻新品种选育及绿色生产技术示范科技兴农项目方式给予支持。
记者了解到,去年“八月飘香”品牌大米第一次上市表现不错,填补了上海地产优质特早熟稻米的空缺,市民为每年八月就能品尝到“籼型粳味”地产新稻米而叫好,在去年首次试种200亩的基础上,今年迅速扩大到1000亩,由廊下节水抗旱稻种源基地统一供种,通过统一生产标准、统一加工、统一“八月飘香”品牌、统一销售形成节水抗旱稻稻米产业闭环。
“形成了节水抗旱稻稻米产业闭环只是探索的阶段性目标,根据廊下的特点,团队正在努力完善生菜—‘八月飘香’—生菜,‘八月飘香’—玉米或‘八月飘香’—玉米—油菜等轮作新模式,为都市农业注入更多价值。”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党支部书记龚丽英说。
事实上,由于节水抗旱稻全生育期比常规粳稻缩短了50天左右,每年4月底5月初播种的“八月飘香”稻米在8月20号左右即可采收,而秋季生菜定植时间在9月中下旬,有充足的时间深翻、起垄。散叶生菜秋季露地种植40天到45天即可采收,结球生菜种植55天到60天采收,而春季生菜种植时间一般在2月中旬定植,4月中下旬采收,同样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土地深翻、起垄。这样一来,同一块良田,可以实现菜—稻—菜轮作,一年收获三次。按照一亩地产水稻500公斤、生菜种两茬累计可产3.6吨计算,一亩地的产值和效益显而易见。
“这50天太珍贵了,让出一个茬口,足够一季生菜从播种到成熟。我们廊下镇是上海地区沙拉菜的主要生产基地,这种绿色生菜不愁卖!”成本低、污染少、销路好,越来越多的农民看到了节水抗旱稻这一新型品种的优势,廊下镇党委书记沈文说。
不仅如此,轮作模式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能够更合理地安排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种植结构,通过不同类别的农作物来回种植促进土壤肥力的自然修复,节水省肥,绿色、生态种植理念得以进一步推动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