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镇胡湾村的胡彦飞一家正在高高兴兴地收割着。在村里,他家今年种小茴香最多,8亩水浇地全种了,又种了4亩旱地。胡彦飞人精明,是种庄稼的好把式,所以他家的小茴香长得好,亩产200公斤没问题。记者问:“是你们自愿种的,还是政府要求种的?水地全部种了小茴香,能舍得?”胡彦飞大着嗓门说:“我们是既响应政府号召,又自愿种小茴香。现在种地要算经济账,种小茴香比种小麦强多了,为啥不多种?”!
小茴香是海原县的特产,耐旱,经济价值高。西安镇罗镇长介绍说,海原县一些村子过去就有种小茴香的传统,但都是零星的,广泛种植是20世纪90年代后。一是由于这里气候干旱,小麦产量低并且逐年下降,农民不得在种植上另寻出路;二是农民有了商品意识,加之海原小茴香逐渐出了名,生产上形成了规模,外商上门收购,销售渠道畅通了,不愁卖不出去。另外,政府大力倡导和支持,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今年县上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经济价值高的特色农业,全县的小茴香种得最多。除了西安镇园河、西安、小河、付套、胡湾5个行政村大面积种植,树台、关桥两乡也种了不少,全县种植面积达3.7万亩,产量可达5000多吨,总收入不会低于2500万元。仅他们镇就有2500户种小茴香,占全镇农户的2/5,小茴香成为这些家庭的主要收入。这几年,小茴香的销售价格也特别好,每公斤售价5元左右,最高达八九元,一些种植二三十亩的农户,一年就能收入1万元到2万元。
从胡彦飞那里记者进一步了解到,这一带山区基本上每个行政村都有座水库,但蓄水量有限,小麦要浇三次水,还要受旱,收成差,而种小茴香,浇一次水基本就够了;种小麦比种小茴香在种子、化肥等方面投入要大而收入要低;种小茴香还省人力,抽出时间干些别的,或许还可以挣点活钱。这是小茴香种植形成规模的一个重要原因。
园河村的赵国文家也在收割小茴香。他们家种了8亩小茴香,由于水库缺水,灌水又迟了点,加之病虫害防治不及时,他们的小茴香长得显然比别人家逊色,亩产不会超过150公斤。赵国文的媳妇边介绍情况边埋怨丈夫,又脸上绽放出笑容说:“明年我们会多种,好好侍弄,肯定会不比别人家差!”?
有个俊俏的小媳妇,是帮赵国文家收割的,说她是老城村“张海福家的”。她家地少,今年只种了2亩小茴香,长得特别好,亩产可达200公斤以上。她说他们“当家的”说了,明年想法转租些田地,多种点小茴香。
据了解,海原县的小茴香今年很俏销,已有陕西、甘肃、内蒙古、山东、安徽等地的客商竞相前来收购。(本报记者 张莹 杨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