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片会呼吸的土地,不仅像“肺”一样,给这里的老百姓“吐纳”最新鲜的空气,也像一个“聚宝盆”,给这里的人们带来各种实实在在的财富。而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发展理念已经在沈阳落地生根。如何利用好丰富的林下资源,“林木之下”,如何“经济”?
7月17日,记者带着疑问,与沈阳市林业局科技产业处工作人员一同深入基层,以期在这青山绿水之间,寻找到一条适合广大林农果农合力拓富途的“大路通衢”。
采访车沿着辽中区牛心坨镇姜家村前行,穿过一条绵长而幽深的小路,一片紫色花海盛放于眼前,犹如一位仙子悄悄开启了世外桃源的大门。
“这是桔梗,刚刚进入盛花期,因为大多数的花朵都是紫色的,有去过国外的朋友说,来到这儿像是到了普罗旺斯……”张士忠看花的眼神像在欣赏一位女神,满含柔情。
三年前,张士忠包下了600余亩林地,重点发展中草药种植。“我的老家在清原,那里的万亩药材基地发展得非常好,这边弟弟正好也有林地,就想把项目引过来。”。
龙胆草、党参、苍术等药材经过三年的自然成长,今年将进入收成期。“现在龙胆草每公斤130—140元,是三年前的3倍,市场价值增长特别迅速。”...
跟随“药王”的脚步深入林海花境,在花儿的映照下,伟岸的杨树们显得格外精神。“因为受到雨水影响,刚来时很多树已经枯萎……”草药最需要清泓灌溉,张士忠和弟弟于洋打了10多口井,每次给草药上水,杨树们也受到了滋养,愈发光鲜起来。
林间空地间种党参、桔梗、射干、板蓝根等药材,实现林药互养互惠。该模式在辽中区牛心坨镇、养士堡镇、满都户镇等镇都有分布。辽中林业局总工程师、果树站站长谭成春告诉记者:“仅从党参、桔梗来看,每亩产量可达3000-4000斤,每斤目前价格为3-4元,每亩产值可达9000-16000元,效益非常可观。”?
一排排苹果树下,成群结队的白鹅正欢畅地咀嚼着树下的杂草,模样甚是专注。“当时退休回来,又想栽树,又想养鹅,一结合两全了。”64岁的李长友发展林下养鹅已有三个年头,从最初的8000只扩展到如今的3万只,规模效益与经济效益同步起舞。
“我家鹅平均每年产蛋75个,现在一只鹅蛋6元多,我这3万部队,一年收入百万不成问题。”李长友告诉记者,“林下放养帮我节省了不少成本,核算下来,一天能节省500斤粮。”!
记者看到,白鹅经过处“寸草不生”,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没有打开林网的区域,杂草已经可以盖过成人的大腿根儿。
“林禽模式的主要好处是利用林地空间,改善禽类生存环境,大力发展鸡、鸭、鹅等高品质、生产无公害的蛋禽产品。节省了大量人工除草和防虫的管护成本,又利用禽类粪便等增加林地肥力,给林木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是一种增产富民的好模式。”谭成春进一步解释道。
林绿了,人就能富,人富了,林就会更绿。林下经济走的就是这样的“循环之路”,念的就是这样的“生态之经”。
据了解,截至2018年上半年,辽中利用林下土地资源近2万亩,带动农民就业2000多人,每年为农民增加收入2000万元。
在不久前召开的全市林下经济现场会上,市林业局副局长叶舒表示,从辽中区的林下经济发展实践经验来看,沈阳林下经济发展应走以点带面的道路,通过示范小区建设引领带动广大林农发展林下经济,在适应本地实际和适应市场需求基础上制订长远的林下经济发展规划。
沈阳市林业局科技产业处处长田朝晖介绍,根据调查摸底,沈阳市现有林下经济面积15万亩,有林菌、林药、林禽(畜)等10余种林下经济模式。未来我市至少有100万亩林地面积用于发展林下经济潜力巨大。培育一批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林下经济管理和科技服务队伍;实施品牌战略,不断提高林下经济产品竞争力,建立较为完善的林下经济产品市场流通体系,为林下经济长远发展奠定良好基础。要深入探索融合发展道路,融入第三产业(旅游产业等)及时搭上车、借上力,让林下采摘、观赏、休闲成为沈阳人向往美丽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