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荒漠化草原日漸返青,在杭錦旗伊和烏素蘇木希日摩仁嘎查的百萬畝草牧場改良現場,十幾台拖拉機拉著播種機緩緩前行,將一粒粒檸條種子埋入耙過的泥土中。隨即十幾輛水車跟著澆水,喝飽的種子靜靜地開始生根、發芽,草牧場孕育著一片蔥蘢。
“5月底把草籽種進去,6月雨季種子發芽。百萬畝草牧場改良計劃3年多來,這個蘇木和其他鄉鎮都是這麼做的,挺不錯。”蘇木宣傳委員楊向榮介紹。
杭錦旗地處草原向荒漠過渡地帶,庫布其沙漠橫亙東西。伊和烏素蘇木位於庫布其沙漠邊緣,上世紀90年代,因沙漠向外延伸,草場嚴重沙化,農牧民生產生活受到挑戰。蘇木政府鼓勵當地農牧民種植檸條、楊柴,阻止沙進人退,開拓防沙治沙的生態發展道路,並率先提出草牧場改良計劃。
2021年,杭錦旗政府按照“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宜草則草、宜林則林”的原則及“生態項目推進、村企聯戶改良、散戶分步實施、配套產業保障”的模式,制定實施百萬畝草牧場改良計劃。利用檸條、楊柴等植物在干旱半干旱地區適應性強、能夠防風固沙的特點,計劃在“十四五”期間,通過項目爭取、社會資本投入、發動農牧民自發參與等形式,使全旗草牧場改良面積達到100萬畝以上。項目啟動當年,在伊和烏素蘇木北部沙區、生態脆弱區和干旱硬梁區就成功種植檸條、楊柴等優質牧草15萬畝。如今,3年前種下的檸條和楊柴長勢喜人,昔日的荒漠正逐漸變為優質草牧場。
伊和烏素蘇木哈夏圖嘎查牧民雷愛強種草治沙20多年,將2400多畝荒漠治理成草木茂盛的牧場。常年存欄五六百隻羊,自建飼料加工廠,將草場裡平茬的檸條與8種草料混合加工成綠色有機飼料,不僅改善了生態環境,還通過發展養殖業增收致富,年均純收入40多萬元。如今,像雷愛強這樣通過治理荒漠走上致富道路的農牧民越來越多,當地的生態環境也越來越好。
“百萬畝草牧場改良項目實施以來,越來越多的農牧民加入種植檸條和楊柴的隊伍中,草牧場修復了,生態變好了,曾經的馬群、駱駝群也重現了,除了牛羊產業鏈條形成,馬奶、駝奶等產業也蓬勃發展。”蘇木黨委書記哈斯額爾德尼說。
走進駱駝養殖戶阿拉騰布拉格家,1000多平方米的標准化鋼結構養殖棚圈中,300多峰駱駝依偎在一起休息。生態修復了,草牧場改良了,發展畜牧業的底氣也足了。伊和烏素蘇木一直有養駱駝的傳統,隨著生態環境恢復,當地的駱駝養殖產業也發展起來。
幾年前,蘇木政府與企業合作投資建成“恩亙蘇”駝奶廠,通過“政府投資+人才支撐+企業運營+牧民收益”的模式發展駝奶產業。產品銷往北京、天津、廣東等一線城市和一些周邊城市,年銷售額600多萬元。駝奶廠負責人算了一筆賬:“目前國內市場的駱駝奶供不應求,價格高。1峰駱駝日均產奶3至5斤,年均產奶1400余斤,按照每斤30元的收購價格,1峰駱駝出售駝奶的年收入就可達4.2萬元。”。
目前,巴音孟和嘎查農牧民賣駝奶一年收入30萬元以上的就有20多戶。伊和烏素蘇木現有3000多峰雙峰駱駝,佔全旗駱駝數量的一半。駝奶產業的發展不僅帶動了農牧民增收致富,更讓伊和烏素蘇木重現駝峰連綿的壯觀景象。
為了將草牧場有效改良,各嘎查都在積極探索適合本地草場的改良方式。在烏日更嘎查,“90后”黨支部書記哈達用9年時間試種蓯蓉,為草牧場改良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案。2016年,哈達試著開墾了260畝荒地,先種上了梭梭苗,5年后梭梭苗根系發達了,將蓯蓉籽埋入根系旁嫁接,3年后蓯蓉成熟了,以后每年都能收割。2024年,哈達種植的蓯蓉收獲了一噸左右,賣給附近的企業深加工成藥材,頭一年收入4萬元。
“梭梭是防風固沙的優良植物,有很高的生態價值,蓯蓉有很高的經濟價值。雖然剛收獲的這一年並不能回本,但是接下來的7、8年每年都會持續有收入。這次‘小試牛刀’算是成功了,明年就可以在全嘎查推廣種植。”面對改良成功的草牧場,哈達掩飾不住內心的喜悅,“在播種時澆一次水,以后就不用管了,也不用施肥,它會自己長起來,這樣的修復草牧場方式值得一試。”。
草原生態安全事關社會、經濟、民生等重大問題。截至2023年底,杭錦旗依托草原補償機制后續產業項目、草原生態保護修復治理項目、植被恢復項目、防沙治沙項目等各類草原建設項目,累計實施草原改良種草54.182萬畝,總投資約1.5億元,受益農牧戶784戶,戶均改良種草691畝。2024年,全旗立項實施改良種草項目30萬畝,目前已完成25.85萬畝。
根據近年來草原修復效果監測評估,百萬畝草牧場改良項目建成3年后,項目區平均植被綜合蓋度提高了15%-20%,每畝產草量提高了25公斤以上,其中優質牧草每畝產量提高15公斤以上。
如今的杭錦旗,植被多樣性有了明顯提高,草群結構明顯改善,生態系統更加穩定,與此同時,農牧民收入明顯增加。生態修復拓寬了農牧民致富道路,實現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多豐收”。(記者 王玉琢 郝雪蓮 布音額尼爾樂)...
記者從自治區水利廳獲悉,近年來,內蒙古立足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戰略定位,持續推進幸福河湖建設——全面推行河湖長制落實,統籌水資源管理、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修復,河湖生態環境持續改善。 內蒙古先后與寧夏建立黃河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機制,與甘肅聯合開展跨省界河流聯防聯控聯治行動,推動河湖治理從“分段治”變“全域治”﹔建立“雙總河長”組織體系,形成了覆蓋全區的五級河湖長制管理體系﹔持續鞏固“一湖兩海”治理成效,呼倫湖面積達到2237.1平方公裡,穩定保持在合理區間,烏梁素海2023年生態補水4.87億立方米,水面面積穩定在293平方公裡,岱海面積達到45.1平方公裡。。
7月24日,由國家文物局、自治區黨委宣傳部指導舉辦的“中國畫 畫文物——守望相助 和美同心”內蒙古採風創作活動在錫林郭勒盟正藍旗啟動。 自治區政協副主席魏國楠出席啟動儀式並致辭。!
人民日報社概況關於人民網報社英才廣告服務合作加盟供稿服務數據服務網站聲明網站律師信息保護聯系我們!
人 民 網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