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天津市蓟州区罗庄子镇上白峪村“佛见喜”梨种植基地,套袋的果实挂满枝头。南开大学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工作站的师生,顶着高温随果农郝卫东一起查看梨树病虫害防治情况。
专家的评估结果让郝卫东心里顿时有了底。“有大专家坐镇,果子的品质肯定一年比一年好。”郝卫东说,在上白峪村乡亲们眼里,南开大学的教授真的把村里事当成自家事,用绿色植保技术护航果农致富增收。
聚焦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时代命题和乡村振兴的关键难题,南开大学发挥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学科和智力优势,计划3年在全国建设200个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工作站,探索高校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新模式。
过去一年来,南开大学已经在全国25个省份先后建立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工作站。200支队伍、近2000人次,南开师生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把实验室建在乡野农家,让青春在“田字格”里破土拔节。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聚焦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明确了农村改革的重点任务,吹响了乡村全面振兴的奋进号角。从“设计图”到“实景图”,在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征程上,高校何为?
南开大学校长陈雨露说,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工作站,不仅要解决乡村振兴实践中的“真问题”,更要成为南开智库下沉、人才培养改革的主要阵地。
今年暑假,南开师生面向所有站点启动了第二轮全覆盖调研,用青春智慧持续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找经验、提方案、探道路。
从曾经“脏穷乱”的小乡村到如今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幸福村,天津市津南区小站镇迎新村闯出一条以文旅和休闲农业为特色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新路,被评为天津市第一批乡村振兴示范村。
去年暑假,南开大学与迎新村共建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工作站。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院长徐虹带领团队师生深入全村200多户村民家中走访调研。
读博第一年,万紫薇就加入迎新村调研组,实地考察当地产业发展情况。“虽然工作量很大,但收获满满,我们发现了农文旅融合发展中的诸多迫切需求。”万紫薇说,翔实的一手数据,让智库团队有针对性地凝练出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
徐虹认为,目前迎新村仍面临多重挑战,需要充分利用土地潜力,进一步完善村庄发展规划,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推动经济发展多样化和可持续。乡村工作站校友站长、天津市农科院农村经济与区划研究所副所长史佳林,天津市农科院特聘首席专家李瑾也受邀来到迎新村,为农文旅融合、产业升级“把脉问诊”。
目前,迎新村的小站稻产品创意开发孵化基地正在建设,这里也成为高校智库观测乡村振兴进程的常态化观测点之一。
一年的时间里,南开大学围绕各工作站所在村庄的基本情况、全面振兴的主要观测点、乡村发展面临的困难、典型经验和案例等内容完成了第一轮基础调研,在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等领域形成若干典型案例。其中,天津市静海区吕官屯工作站开发的文化振兴案例获得“第七届中国研究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赛”特等奖。
今年暑假,南开师生面向所有站点开展第二轮全覆盖调研。除了收集相关数据外,还将有针对性地形成80余个典型案例,建设全国乡村发展的动态案例资源库和数据库,并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
在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东门村,小小工作站一头连着高校实验室,一头连着广袤田野。南开大学的专家团队专设课题,围绕庄浪马铃薯、苹果重大病害高效绿色防控技术,中药材新种质创制、新品种培育和推广种植示范,农业电商发展路径等方面,持续开展实践探索。
庄浪县地处六盘山西麓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间,这里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气候较为干旱,有利于中药材中有效成分的积累。但由于种植模式较为落后、管理粗放,加之市场价格不稳定,村民种植收益普遍不高。作为对口帮扶高校,南开大学组织专家团赴庄浪考察,将新品种丹参引入庄浪。
2022年起,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王春国团队培育的高抗、高含量丹参品种“NK 1号”在东门村开展田间种植试验,如今种植面积已经从最初的10亩扩大到220亩。
“科技助农,‘第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一样重要。”王春国说。现代化种植技术最大程度保证了丹参的品质,也降低了人工成本。村里中药材种植大户韩跟虎自豪地说:“南开教授给的丹参苗,品质好、产量高,现在每亩丹参毛收入6000元左右,比起以前,收益翻了不止一倍。”。
一颗种子孕育一条产业链,一个直播间打造助农“新中心”。在庄浪乡村工作站,师生打造从种子、种苗到智能化种植管理和最终药材质量检测的全链条解决方案,带动农产品销售超1000万元;成立学生医疗志愿服务队,开展集中问诊和线上远程医疗服务。师生拍摄的《东门·耕读第》《东门·春联》等影像作品,记录了庄浪的乡村振兴幸福路。
位于雷公山深处的贵州省雷山县南猛村是一个古老的苗族村寨。近年来,南猛村通过挖掘芦笙制作、苗族蜡染、酿酒、制茶等传统工艺,让农文旅融合发展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
“文创产品备受年轻人喜爱,我们用人工智能技术制作出更加符合南猛特色的作品,让传统与文化碰撞出新的火花。”南开大学哲学院2022级博士生刘星辰说。今年7月,同学们在南猛村举办了“人工智能美学赋能乡村振兴艺术展”和专场直播活动,展示人工智能美学设计出的特色文创和南猛“特产”。
加快补齐乡村教育短板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内在要求。在河北省河间市,在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的推动下,教育部外语教学虚拟教研室河间基地成立了。国家级课程教学团队累计培训乡村英语教师500余人次,辐射当地师生1000余人次,让“金课”照亮农村青少年成长之路。
在南开大学团委书记贺文霞看来,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工作站为青年成长成才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实践舞台,“从象牙塔走出去,在泥土地里扎下根,才能真正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说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蓝海把思政实践课堂搬到雄安新区南开大学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工作站,带领学生在基层一线寻找书本上的答案,体悟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乡村实践。
今年,南开大学依托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工作站,开展了“我眼中的中国式现代化”思政课建设“双百行动”。师生实践队带着“学生关心的一百个问题”,同学同讲、同研同行,在乡村工作站这个社会“大课堂”中寻找答案,反哺课堂教学,解答学生疑惑。
从多伦县沙地上种出的一片“绿海”、南水北调中线渠首移民搬迁,到贵南高铁上的小型民族特产“展销会”、宁夏贺兰“星光灿烂”的星光八社、河南兰考的“零碳村庄”……沉浸式、接地气的思政实践课堂,让学生见证中国式现代化在乡土大地的万千气象。
在山东省德州市临邑县乡村工作站,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张海鹏带领学生调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模式,还邀请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十佳农民”、富民小麦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魏德东给学生上了一堂“实景教学”思政大课。
“我曾经发誓再也不种地,但现在看,选择当农民是选对了职业,选择做农业是选对了方向。”魏德东朴实的话语,让学生对乡村产生了更深的情愫。
在山西长治,千年古县襄垣,因地制宜发展草莓、樱桃、香菇等特色农业产业。南开大学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教授孙桂玲和学生来到该县实践时,发现当地村民还在使用传统玻璃温度计,依靠人工抄表的方式监测湿度和温度。
“半夜1点也得到大棚记录数据”“效果也不好,病虫害还是很多”……村民抱怨大棚种植的烦心事,成为师生记在心里的一件大事。经过多轮实地考察与反复论证,孙桂玲团队设计出一套完善的闭环现代化智慧农业建设方案,并将智能传感器网络与通信系统实验室自主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低功耗全天候无线农作物生长信息监测系统无偿提供给当地农户使用,让智能化科技在泥土地里大显身手。
不仅出方案、送设备,他们还在襄垣县乡村工作站开设“小课堂”,手把手教村民使用设备,在手机上从多个维度查看和分析农作物生长环境信息。“看到我们的成果能给老乡们带来帮助,我特别开心。”团队成员、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2023级电子信息类特色班本科生钟骐骏说。
一年来,南开大学已组建百余个师生课题组,依托工作站开展课题114个,21%的课题入选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思政课教师重大专项项目等重大项目。
“主动对接乡村振兴这一重大战略需求是伟大时代赋予高校的光荣使命和责任担当。”陈雨露说,南开大学将进一步汇聚各方力量,持续高标准、高质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工作站建设,为破解“三农”领域难题提供更多南开方案,为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更多南开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