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多年前,我就认识了野生的芍药花。那时,我还是一个在虎头小西山蜂场的养蜂人。每年春天的4—5月份,我要带着蜂群去大山里放蜂。在山边的草甸子、沟趟子里,就生长着芍药花。如果是大片的草地,那芍药花就更多了。
在那难忘的青春岁月,我坚守在大山里,凭着要做一个对国家有用之人的坚定信念。把那一段艰苦的日子过得还是很开心、很有意义的。虽然在山里住帐篷,条件非常简陋。但我还是把行李叠的整整齐齐,把帐篷里收拾的干干净净。
我经常在林子边上的草地里,采点野花插到罐头瓶子里用水升上,点缀一下帐篷里的环境。山里的野花种类很多,一茬接一茬的开。我很喜欢像萱草、马兰花、芍药、百合这样色彩鲜艳的花卉,这一茬凋谢了,就再换一茬。
野生的芍药花,在6月份开花。那时见到的芍药大都是开白花的,偶尔见到一株粉色的还觉得很珍贵。就这样,怀着对人生价值的追求;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那个艰苦的年代,我一直奋斗了7年,乐观而从容的走了过来。
1980年,我从蜂场回到了虎林。从当养蜂技术员到当干部,后来又搞企业。我一直没有断了对花的喜爱。平时在办公室养一些花,公司的绿化、美化也种植了很多种花卉。为什么我会对芍药花这么情有独钟,而且还发展成了芍药花园呢?这里的缘由,还得从1996年说起。
1996年,我去牡丹江农校 (现黑龙江农经职业技术学院)参加一个养蜂会议。期间,副校长韩行舟教授邀请我参观他的芍药花园,当时我看到花园里的几百株芍药花之后,觉得非常振奋。因为我也喜欢种植花卉,看到韩教授的芍药花这么艳丽,像牡丹花一样的大气、高贵,当时就萌生了要种一些芍药花的念头。
据韩行舟教授介绍,芍药花种植比较粗放,适应性也比较强,在室外就可以越冬。听他这么一说,我的想法更加强烈了。当时韩教授答应给我分一些芍药花根,但要等到9月份芍药花分墩时才能来拿。1996年我也是忙忙活活的,后来又因为有病去外地做手术,也就没有去拿。
1997年的秋天,韩教授给我分的芍药花拿回来了,一共有40多棵。这些芍药花根就栽到公司在穆棱河边上的蜂场院里。开头的那几年,植株也小,花开的也不怎么样。就没太当回事,任其自然繁殖。
1998年9月,绿都蜂业迁到新址平安南路。这个园区有3万平米面积,大得很。当时公司提出要在新址建设一个生态花园式的现代企业,绿化美化都要下一番功夫。这种植花卉当然是很重要的一项建设内容啦!
1999年绿都蜂业开始了以“搞好二次创业,重建美好家园”为主旋律的大规模建设。园区里也展开了植树、绿化活动。这一年的9月28日,我们把在公司蜂场栽种的芍药花移栽到了公司园区。
开始是栽在园区的创业花园里,在甬道路边每两颗树的中间栽上一株芍药。但是芍药花苗不够,勉强把主要的地方先栽上了。就这样,绿都芍药花在公司园区安下了家。
之后的几年里,芍药花在不断的长大。起初花开的不多,也不够看。当时,正值二次创业时期,公司的建设任务十分繁忙,芍药花的繁殖根本提不到议事日程上来。直到2003年二次创业结束,公司对园区进行再次规划,芍药花园才被确定到现在老花园的位置。
这里当时是个篮球场,可是也没有多少人打篮球。夏天场地上荒草一片,隔一段时间就要铲一铲,还费工费时。我就决定把这里改造成芍药花园,建设一个绿都蜂业园区里的园中花园。开始的面积,只有整个老花园的六分之一大。 2008年之后,芍药花的繁殖得到了重视,每年秋季都进行一些分墩扩栽,面积才一点一点逐步的扩大了。
有了这一池芍药花,藏是藏不住的。所以,每当6月芍药花开的时候,就有一些朋友、同学、关系单位和员工家属就来园区看花。但这个范围很小,外人是进不来的。但想看花的人有时也挡不住,大门一开就进来人了。
2011年,经过多方面的考虑,我决定举办绿都芍药花文化节,敞开公司的大门,让员工家属和市民一起来欣赏芍药花的大美。第一届芍药花文化节举办的很成功,员工家属和看花的一些市民给了我们很高的评价。也使我和公司员工坚定了继续举办芍药花文化节的信心。当时我感觉到花园的规模太小,急于扩大面积。所以,在 2011年秋季进行了大规模的分墩扩繁,2012年就没有举办活动。
2013年举办的第二届绿都芍药花文化节,由于花期预测的不准,开幕式比较简单,只是在公司内部举行的。但是,来看花的市民可比第一届多了很多。而且很多老年人是慕名而来。看来,这文化节不办都不行了。
2014年我们经过精心筹划,充分准备,把绿都芍药花文化节的活动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开幕式上安排了一场精彩的文艺演出,使第三届绿都芍药花文化节办的非常喜庆热烈。由于芍药花园规模已经扩大,花开的又比较集中,在开幕式之后的3天里就出现了一片花海。从6月9日到19日,来观花的市民达到六七千人。这次文化节活动的成功举办,对虎林以及周边的市民影响很大。也是从这届文化节开始,我又有了一些新的想法和新的打算。
2015年,举办第四届绿都芍药花文化节已经列入了公司的年度工作计划,当做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从4月份开始,公司的一些员工就开始进行设施、设备以及景点小品的制作工作。
为了更好的举办第四届绿都芍药花文化节,公司专门做了策划案。并且实施方案都制定的非常详细。当年的绿都芍药花文化节又大获成功,搅动了虎林,影响了鸡西。观花的人数接近万人。
《鸡西日报》记者陈敏为本次文化节写了一篇《一池芍药花,美了一座城》的报道,使绿都芍药花文化节名声大噪,为文化节增加了不少风采。
2015年7月7日,84岁高龄的韩行舟教授来到虎林。早晨6点多下车,吃完早饭就要到公司来看芍药花。其实芍药花期已过,韩先生当然不是真心要看花啦!他关心的是绿都蜂业这个芍药花园的规模,芍药花的生长、繁殖的一些技术性问题。
老先生在花园里转来转去,看了又看。拍了不少照片,又问了很多问题。他看到芍药花叶子碧绿,植株很壮大,没有病害,非常的高兴。并给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在7月8日晚间,我和韩教授就芍药花的问题有过一次长谈。他讲起黑龙江农经职业技术学院里芍药花种植的一些情况,以及他的一些打算和想法。我也把自己的想法和打算和韩先生说了。一个嗓子不好的学生,一个耳朵不好的先生,一对师生关于芍药花发展的设想,在这里形成。
2016年的6月17日,85岁高龄的韩教授再次来到虎林。看到绿都蜂业的员工,正在准备明天芍药花文化节的开幕式,他非常高兴。他说:“我今天来看看就行了,明天你们参加活动的人很多,我就不在这里啦!看到你们能把芍药花发展到这个规模,我非常的高兴。”。
2016年6月18日,第五届绿都芍药花文化节开幕了。绿都蜂业园区里人头攒动,熙熙攘攘。绿都芍药花园里,到处都是拿着相机和手机拍照的人。一场文化盛宴使市民们高兴而来,满意而归。看到来观花的市民像过年一样的欢乐,我和公司的员工们也倍感欣慰。
2017年第六届绿都芍药花文化节,在6月13日开幕。一进绿都蜂业园区的大门,你就会看到办公楼正面的墙壁上,悬挂着40条红色的祝贺条幅;办公楼上的大型电子显示屏,打出“2017第六届绿都芍药花文化节开幕式”的会标;一个高大的彩虹门立在会标的下方;园区里早已回荡着欢快的歌声。
第六届绿都芍药花文化节的开幕式,喜庆而热烈的文艺演出场面非常感染人。公司园区里,到处是彩旗、彩灯、彩带,“热烈庆祝2017第六届绿都芍药花文化节盛大开幕”“欢迎虎林的父老乡亲和各界朋友来观赏绿都芍药花”的标语,高高的悬挂在园区的道路上。绿都蜂业的员工,都在指定的责任区里为市民服务。
这一届文化节办的更加成功。观花的人数接近15000人次。还有不少鸡西、鸡东、密山、七台河的人也来看花。
通过举办这6届绿都芍药花文化节,使芍药花成了绿都蜂业的一张名片。在虎林以及周边市县都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也为丰富虎林市民的文化生活做出了贡献。
第七届绿都芍药花文化节,是2018年6月12日开幕的。这一届文化节是历届文化节里最隆重的一次。市委宣传部、虎林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市文化局、市旅游局、虎林市摄影家协会、虎林市摄影俱乐部、虎林市作家协会、虎林市诗词联学会、虎林市蜂业协会作为支持单位,都有领导出席开幕式。
一场盛大的开幕式文艺演出,持续了一个半小时。在这次文化节期间,每天上午安排一个文艺演出专场,特别是最后一天的旗袍走秀专场,参加走秀的代表队有3支队伍,水平达到了虎林最高水准。又把芍药花文化节掀起了一个高潮。
第七届绿都芍药花文化节,也引起了虎林文人墨客的雅兴。诗词联学会举办了诗歌朗诵专场,这届文化节还组织了诗词联征文大赛,为文化节增加了不少文化色彩。
今年的第八届绿都芍药花文化节,用不了几天就开幕了。为了办好这一届文化节,绿都蜂业人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也付出了更多的辛苦。我和绿都蜂业的员工,也期待着和大家一起分享观花的快乐。
从1997年到2019年,22年过去了。当年我从韩行舟教授那里引来的芍药花,已经开遍了绿都蜂业园区。芍药花的数量也由当年的40多株,繁殖到了现在的1.5万株。名副其实的成了虎林以及周边市县最大的芍药观赏花园。
每当我回首这一段往事,每当我看到市民热情的来看花,都非常的感慨。我爱芍药花,每天工作之余都要到花园里去转一转。为了芍药花的繁殖和发展,也经常的想一些办法,搞一些试验。
这是一种爱好;这是一种修行;这是一种执着;这是一种奉献。我觉得这20多年对芍药花的情愫,一定会延续到下一个20年。
相信通过绿都蜂业人的努力,绿都芍药花一定会开遍虎林大地,绿都芍药花文化节,也一定会成为虎林市民不可或缺的文化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