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万亩耕地中有7.5万亩种植土豆,土豆年总产量达到5亿多斤——如今的沽源县二道渠是名副其实的土豆种植大乡。这儿的农户不用自己下地,收入“旱涝保收”。还有机械播种、膜下滴灌、原种培育等一系列花样翻新,让人眼花缭乱的土豆新种法。
如今,二道渠乡土豆规模化种植已实现全程机械化。图为大型农用机械正在田间施肥。 祝汉国摄(资料片)。
10万亩耕地中有7.5万亩种植土豆,土豆年总产量达到5亿多斤——如今的沽源县二道渠是名副其实的土豆种植大乡。与传统种土豆不一样,这儿的农户不用自己下地,有种植大户代劳,收入“旱涝保收”。还有机械播种、膜下滴灌、原种培育等一系列花样翻新,让人眼花缭乱的土豆新种法。也正是靠着全新的土豆种植方式,全乡农民的年人均收入从五年前的不到1800元,蹿到了去年底的近5000元。
沿乡间公路缓行,车窗外,平阔的褐色土地已被翻耕一新,不时有拉粪、拉种薯的车经过,“转一圈能浇500亩地”的大型喷灌设备已处于“备战”状态……眼前的一切告诉我们,又一个播种土豆的季节到了。
“人说坝上有三宝,莜麦、土豆、大皮袄。可惜,前些年这土豆并没让老百姓得啥好处。”主管农业的副乡长乔龙飞先翻起了“旧账”——因为受制于种植技术和品种,过去种土豆一亩地只能产个4000来斤,卖不出去也走不远,“老百姓想手里有点儿钱儿可是难呢……”。
“这才900亩,我在二道渠乡一共流转了8000亩地种土豆。”今年51岁的杜春华是围场人,算起来,他来二道渠乡种土豆已经7年了。
“坝上是冷凉气候,温差大,地是沙质栗钙土,特别适合种土豆,淀粉含量是南方的3-5倍,又有种植传统,没有比这儿更好的种土豆的地方了!” 杜春华说自己在这儿干成这么大的事儿,要感谢一个人——沽源县四海马铃薯协会会长田海兵。
2010年,时任二道渠乡头道渠村村委会主任的田海兵,和人闲聊时得知有个叫杜春华的围场人种土豆很是厉害,一种就是几千亩。老田当时就动了心思。之后不久,他辗转找到了当时正在内蒙古种土豆的杜春华,“去我们那儿试试吧,土壤肥、地块大、价儿便宜,还保证帮你及时通水通电浇地。”。
在二道渠乡头道渠村,来自围场的土豆种植大户杜春华(左一),讲述自己跟土豆结缘的故事。 记者杨冰摄。
被田海兵的诚意加“好处”打动,2010年,杜春华以150元一亩的价格流转了300多户村民的2000亩地,成了二道渠乡最早的用流转土地种土豆的大户。
杜春华可真是个难得的“土豆把式”,他告诉我们,土豆特别适宜大面积规模种植和管理,“一台土豆播种机一天可播种30亩,每亩费用80元,而人工播种4个人一天才种一亩,费用每人120元,这里外里差哪去了?况且机械播种还有播深一致、出苗整齐、等行距和株行距均匀等优点。同时,规模种植还便于喷灌圈的使用以及土地倒茬轮种和病虫害的统一防治与管理,使产量大幅提高,亩产平均能达到7000斤,高的一亩地能产到10000斤。”。
种土豆种出花啦!祖辈种土豆的二道渠农民没想到原来这土豆还有这么个种法。“一下子到手3000块钱,都不敢相信是线亩土地流转给杜春华的村民孟显德说。
以前老孟家每年都种土豆,从播到收,一家老小没黑没白地忙,却挣不着几个钱,“哪儿懂啥技术?浇地都是大水漫灌,治虫害,全靠人工喷药。就这,还是伺弄不好。”头一次看见杜春华采用膜下滴灌技术同时完成浇水和病虫害防治,孟显德和村民们不仅“长了见识”,也打心里服了气。
二道渠乡种土豆名声在外了,更多有实力的外地人前来流转土地,本地一些能人也跃跃欲试。大户们流转土地种土豆,让二道渠乡找到了一条适合当地百姓脱贫致富的路子:一方面,村民通过流转土地有了稳定收入,另一方面,通过给大户打工当农业工人来增加收入。
村民冯建军给我们算了一笔账:他家4口人,35亩地,流转了20亩,按2016年每亩400元流转金算,收入8000元;春天土豆种切块,夏天除草,秋天捡土豆,冬天在储存窖分选土豆,一年四季几乎都有和土豆相关的活儿干,每天打工收入100元到150元不等,总的加起来,他家去年收入已达5万多元。
二道渠乡的土豆种植面积迅速扩大,规模化发展之路就此开启。从2008年前一家一户零散种植,到2011年规模一下子就达到了3万亩,现在更是发展到7.5万亩,50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有56个;土地流转价格也一路走高,2010年是150元一亩,今年一亩地的流转金已达500元。
一业兴带动多业起。在二道渠乡,有人建起了储藏窖,有人建起了交易市场,有人建起了淀粉加工厂,而河北农业大学毕业生、沽源土达马铃薯种植有限公司董事长刘茂清,脑子里琢磨的则是怎样让坝上的土豆吃法更多品质更好。
在沽源土达马铃薯种植有限公司的接种室里,一排排架子上摆满了育苗瓶,里面长着翠绿细嫩的土豆苗。这些都是刘茂清的宝贝,“有18个品种呢,这是‘夏坡蒂’,炸薯条用的;这是‘荷十五’,淀粉含量特别高;这是‘大西洋’,做出的薯片口感好,这是‘冀张薯12号’,产量高,亩产能达万斤……”刘茂清告诉我们,这些脱毒的土豆苗进行初次嫁接生产的就是原原种,原原种不仅抗病虫能力强,产量也比普通种子高。“我们每年能生产脱毒瓶苗800万株、土豆原原种1500万粒。现在近一半销量都给了本地市场,明显感觉大户们种的品种越来越精细,也更注重土豆原种品质。”...
“经过几年的发展,我们乡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土豆产业链条,全乡一共10685人,相关从业者就达7000多人。”言语间,乔龙飞很是自豪,“南到广东北到黑龙江,不是夸海口,全国各地都能买到咱二道渠的土豆。”!
在家门口就能赚钱了,二道渠乡很多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回来了,原来老气横秋的乡村又恢复了生气和活力。“到了秋天收土豆,乡里更热闹,四川的贵州的好多人都来咱这儿打工呢。”杜春华已然把自己当成了二道渠人。
在村民郝明贵家,客厅里的一台自动麻将机落满了尘土,另一旁的电脑却开着,“麻将早就不玩了,电脑每天都看。”52岁的郝明贵说,他们一家现在都忙得很,6口人的52亩地,流转了40多亩给大户种土豆,剩下的种菜花,“要技术的活儿,不学本事种不好菜就挣不着钱。”。
说到将来,老郝指着门口那辆两年前花4万多元买的长安铃木轿车说:“咱也先定个小目标,到明年,先把车换辆更带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