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生姜丰收的好时节。记者走进杭坪镇壶源村的生姜种植基地,浓郁的姜香伴着泥土的芬芳扑鼻而来,村两委干部和村民们正在田间分工合作,有序地采收生姜。只见他们娴熟地拔姜、抖姜、削姜杆。不一会儿,一筐筐个头饱满、色泽鲜亮的生姜就整整齐齐地堆在地里。
刚挖出来的生姜个头饱满、颜色金黄,走近了能闻到一股独特的姜香味儿。杭坪镇壶源村党支部书记张金泉开心地告诉记者,经过三年的摸索,今年他们村种出的生姜不但外形和口感都不错,而且产量也很高。
壶源村位于杭坪镇北部,全村有270余户806人,常住人口只有140多人。由于地处山区,无主导产业,经济发展相对薄弱。村党支部书记张金泉告诉记者,为改变状况,增加村集体收入,寻找农民致富的钥匙,2021年,壶源村立足本土实际,结合气候和土壤环境,动员群众流转土地,种植生姜。
“当时镇里说大畈那边生姜种得很好,我们就去考察,向当地老百姓了解情况。后来村两委干部坐下来商量,最后决定试种看看。”?
生姜的生长周期短,上半年种下去,下半年就能有收益,而且又是家家户户必备的食材,拥有非常广的销路。壶源村种植的五指姜对环境要求比较高,喜温暖湿润的土壤。而壶源村地处山区,几处山湾有适合生姜生长的沙质土壤,环境暖和湿润,非常适合生姜的种植。去大畈实地考察后,村里就到兰溪购买了400多斤生姜种子,并精心挑选了两亩土地进行种植。
“种生姜很重要的一点是要用足肥料。第一年我们没有掌握好种植技术,肥料用得不足,生姜产量不高,品相也不好,2块钱一斤都卖不出去。”张金泉说。
品种好,环境好,没有种植技术也是白搭。张金泉说,当时两亩生姜地产量不足500公斤,由于价格不高,他们就留成了生姜种苗。为了掌握好生姜高产栽培的关键技术要点,提高生姜种植的产量和质量,促进生姜稳定增收,去年,村两委特地向农技人员学习种姜知识,经过一年的摸索,逐渐掌握了种生姜的技术。
生姜要种在阴凉的地方,种的时候泥土要盖得薄,并且要用足有机肥。壶源村种生姜的地方早上太阳升得晚,下午太阳落下早,又刚好在溪流边上,地理位置很好。据张金泉介绍,2022年夏季,天气炎热干旱,别处的生姜很多都晒死了,而他们的生姜反而长得很好,每亩产量超过500公斤,价格也卖到了每公斤10元,并且很快就卖完了。
去年的丰产丰收让村两委坚定了发展生姜产业的信心。今年,村里从农户那租了四亩土地进行种植。品种好,加上村里的精心培育,壶源村产出的姜个个都是个大饱满,姜味香浓,肉质紧实细嫩,姜辣素沉淀得更多,辛辣味更足,品质更优。
这两天,村两委干部和党员带着村民奔波在各片姜田间,忙着采收新鲜的生姜。记者在现场看到,刚挖出来的生姜还沾着不少湿润的泥土,芽头泛着新鲜生姜才有的紫红色。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姜香。今年壶源村种植的生姜每亩产量超过1000公斤,一株生姜最少有一斤半,大的重量在三到四斤之间,和去年比产量增加了4倍。
据了解,种植生姜季节跨度长,属劳动密集型产业,从种植到后期田间管理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小生姜不仅增加了村集体收入,也带动了当地村民的就业增收。不管是5月份的生姜种植,还是现在的生姜收获,村民张金相都参与其中,他说,希望村里的生姜产业可以发展起来,给村民增加点经济收入。“今年产量高,集体经济发展起来,我们大家都高兴的。”张金相笑着说。
采收的鲜姜在田里会进行分拣。这边削完姜杆后,党员和村民先把生姜的泥土去干净,然后再根据个头大小进行分拣。谈到生姜的销售渠道,张金泉也信心满满。他介绍,在镇政府的帮助和村民的吆喝下,村里通过网络等平台已经找到了销售渠道。这些生姜在打包之后,都会销往兰溪等地,那儿的生姜价格不错。
张金泉还告诉记者,村里打算留下一部分生姜作为来年的种子,等到明年种植的时候,就能省下一部分的成本。现在,全村已经看到了种植生姜带来的美好“姜”来。村两委也在认真选择良田,打算明年再增加种植面积,进一步助力村集体和村民增收。“经过两年的种植,我们对生姜产业非常有信心,计划再扩大面积,把生姜种得更好,一起带动老百姓致富。”张金泉信心满满地说。
秋冬有生姜,不用怕风霜。这句话适用于吃生姜的人,也适用于种生姜的人。结合自身特点,壶源村在充分挖掘闲置土地最大效益的同时,通过种植生姜实现了秋冬时节的丰产丰收,走出了一条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相信未来,壶源村秋冬的风霜会逐渐淡去,而姜香则会越来越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