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龙岩市武平县是“全国林改第一县”。当地生态公益林经过严格保护后,兴起了一项新兴产业——林下种植紫灵芝。每年的3—5月是紫灵芝种植的时节,这两天,当地农户正在进行灵芝种植。
这些灵芝菌棒在被加工制作之前只是一些木材的边角料,这样的边角料大概400多元一吨,经过加工,摇身一变成为灵芝菌棒,用来种植灵芝,产值可以达到6000元—8000元。一块边角料是怎么变废为宝的?先将木材锯成约30厘米长的小段装袋密封,经过30多小时的杀毒灭菌后进行接种,再在黑暗的环境中进行3个多月的发菌培育,直到菌丝长满菌袋。
有了菌棒该怎么种植灵芝?种灵芝前,需要在山地上挖种植坑,这样的小坑大概40厘米深,每隔半米左右挖一个。接下来要先在坑里撒一些石灰,既能给土壤消毒,还能防虫害,并且不会给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之后要把菌棒薄膜摘掉,45度角斜着放进种植坑,然后进行覆土种植,最后再留碗口大小的开口使菌棒接触空气。
将菌棒种下后,还需要将灵芝保护起来。漫山遍野立着的一个个拱形小棚子就是灵芝的“保护罩”,在覆土种植后,工人们会搭建起小拱棚,将菌棒口包裹在内,可以有效防涝、防旱、防虫,还能提高棚内的二氧化碳浓度,让生长出来的灵芝品质更高。菌棒种下后,到7月就可以对第一拨灵芝进行采收,到10月第二拨灵芝就已经长成。在森林中种出的紫灵芝质地坚硬、形态饱满。
目前,武平县林下种植紫灵芝总面积超4万亩,预计年产量达500吨,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紫灵芝生产基地。当地也形成了从灵芝栽培到产品加工的完整产业链,生产出一系列包括灵芝孢子粉、灵芝茶饮、灵芝切片等灵芝深加工制品。全县从事灵芝种植相关人员超4000人,2023年实现人均年增收4万多元。
这两天,在福建三明市尤溪县西华村的灵芝种植基地,林农们正在进行种植管护。这批灵芝是2023年底种植的,目前正在生长阶段,需要及时进行驱虫等防护工作,保障年底的丰收。
近年来,当地因地制宜,依托林地资源优势,鼓励村民发展林下经济,不仅免除村民的集体林地租金,还大力支持村民发展林菌、林药等种植项目。开始,林户家庭经营的林地因分散零碎,林农申请林权抵押贷款十分困难。相关部门经过调研,于2023年推出了“银行+合作社+林农”的模式,最高能为林农授信1000万元,解决林农发展的“启动资金”问题。
资金问题解决了,林农种植的积极性更高了。据了解,2023年,尤溪县新增林下经济经营面积6000亩,累计完成经营面积超58万亩,产值达20.18亿元。
近年来,靠山吃山的福建人,科学利用林地资源发展林下经济。把山变绿、把土养肥,森林也可以变成粮库。
今年61岁的马雪梅年轻时与丈夫在福建福州打工。1999年,长汀县为了治理水土流失,当地政府给予政策支持,鼓励百姓承包荒山,发展生态农业,马雪梅看到机会开始上山种树。
马雪梅所在的长汀县濯田镇曾经是水土流失区,当年山上红土、布满砂砾。2000年的春天,一场雨把她种的树苗全部冲走了。面对困难,马雪梅不服输,去县里寻求技术支持。农业专家告诉马雪梅,要想把树种活,还是得先治理水土流失的问题。
后来的10年中,长汀县通过大规模植树种草覆盖荒山,实施水利工程建设涵养水源,实行“谁种谁有、谁治理谁受益”政策,极大调动了群众植树种草的积极性。
经过大家一起努力,2010年开始,这座荒山出现了转机,山上种的马尾松、沙棘草和板栗树逐渐变得茂密。此后的几年中,马雪梅不仅积累到了种树的经验,还研究起了林下经济。
马雪梅介绍,养殖还要考虑环保,必须达标排放。2017年,她建起了占地1300平方米的新猪场,猪粪实行干湿分离,干的经过发酵直接做肥料,湿的经过沼气池后进入环保池,最后用来浇灌果树。
如今,马雪梅的果园已经发展到600多亩。一个“猪、沼、鸡、果”的生态产业初具规模,马雪梅用25年的生动实践证明了荒山可以变成青山,森林也可以变成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