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财经大学"乡野青春,名胜新颜"三下乡乡村振兴促进团于2023年7月22日来到辽宁省宽甸满族自治县牛毛坞香菇种植基地实地调研。
穿过一条铺着水泥的田间小路,周围的郁郁葱葱擦身而过,东北财经大学暑期“三下乡”“乡野青春,名胜新颜”实践团队来到了辽宁省丹东市宽甸县牛毛坞镇牛毛坞村食用菌园区香菇大棚旁,棚内菌棒排列整齐。11月开始,经过制棒,杂菌消杀、发菌、串白、上架等多道严谨缜密的工序与工作人员的悉心照料,小小的菌群已经生长为一颗颗饱满的香菇。
丹东市属于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降水丰沛,风速柔和,光照适宜,空气湿润,氧气充足,为菌类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而位于宽甸满族自治县北部的牛毛坞镇地处海拔400—1000米中低山区,大陆性气候更加明显。这里晴天多、昼夜温差大、空气流通性强等特点更是强有力地推动了当地香菇以“种植—加工—销售”为主要产业链的产业发展。
“自从政府帮扶搭建了香菇种植基地,俺们的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何新玉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意。何新玉是牛毛坞村食用菌种植基地的负责人,管理着菌棒制作、出菇再到采摘、分销的全过程。
政府帮扶政策实施之前,何新玉一家的生活并不宽裕。母亲久病在床,给母亲看病花了一家很多积蓄。父亲年纪大了,还要时常照顾母。,两个弟弟有小儿麻痹,无法像常人一样行走。但幸运的是,近几年父母的身体状况都比较稳定,兄弟俩坚强生活的意志与决心也没有受到疾病半点磨损。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香菇产业盘活了闲置土地,促进了村集体经济发展。在镇政府的支持下,全镇围绕菌菇产业成立了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组织群众参与菌菇基地日常管理、采摘和加工,增加就业机会,激发内生动力。何新玉便同丈夫共同负责整个香菇产业园的管理,眼下,全村每天能采摘香菇5万公斤左右。而两个弟弟也经营起了养猪业,空闲时间去田间耕种,靠自己辛劳的双手挣钱,整个家庭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香菇的生长很大程度上受到气候影响,在种菇技术水平还未完善的阶段,牛毛坞香菇种植产业的发展也有过很多坎坷。据种植户介绍,香菇价格猛跌,质量上乘的香菇都是按框卖,一筐只能卖五元。而通常工人采菇时,采满一筐需要大约一个小时,采摘工钱为十元。蘑菇种植户辛勤耕耘一年,换来的是赔钱的噩耗。许多种植户便放弃了这份令其伤心的赔钱买卖,转而种植其他农产品。何新玉却仍然选择坚持下来,她相信挫折只是暂时的,牛毛坞的香菇种植产业会慢慢走出困境,触底反弹。
当回忆起艰难时刻,她说:“无论现在生活多么苦,明天太阳出来的时候你睁眼睛还得生活,无论天大的事儿那都不是事儿。”。
党的二十大指出 “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近年来,在技术方面,牛毛坞村“两委”班子积极想办法、找对策,引导香菇传统生产模式向立体化生产模式转型,提升香菇的生产效率和质量,何新玉一家也逐渐驶入了产业振兴的快车道。
“干这行的头些年啊,最常见的种植方式就是把菌棒在地下竖着一排摆起来,一年下来产的少,产率也低。现在都换成了立体的蘑菇种植架,我们的产量可翻了好几番呢!”...
目前,牛毛坞蘑菇种植区现已采用半自动化流程。制棒,高温杀杂菌,发菌,上架子等流程均已采用机器生产,减少人工重复繁琐劳动,提高香菇质量与工人工作效率。同时,蘑菇种植技术比较成熟,在出菇的关键期,大棚内可以通过洒水,变温等方式,最大程度模拟自然环境,保证蘑菇生产品质。
种植基地参观调研完成后,何新玉又带领团队来到了不远处的香菇冷藏室,近距离观察香菇在被采摘后的旅程。此时,冷库的工作人员正将一箱箱冒着冷气的香菇运上货车。
每年4月至11月,这批香菇将远销至上海、云南等南方地区,形成反季产品,同时也冷链销售至北京、宁夏等省区市。另一些含水量低的蘑菇将被运至烘干间,制成香菇干等零食后再进行销售。
如今,牛毛坞种子基地基本建立了香菇由采摘到销售的全产业链。新鲜的香菇放到冷库储藏,大大延长了香菇的贮存时间,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大大降低并控制了损耗率。
“我们将抢抓发展机遇,与政府紧密沟通,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农业,做大做好香菇等优质农业产业。同时与当地村民紧密联系,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村民收入,让广大村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何新玉坚定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