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清晨,一场雨后,山中雾气渐渐散去。在浙江省丽水市庆元县五大堡乡回龙湾山场,年近七旬的庆元菇农吴兴龙背起斧头,沿溪流而上。山路崎岖难行,但他步伐矫健,没过多久便来到了海拔500米之上的剁花法传承基地。
吴兴龙脚踩一截约10米长的腐木,一把“剁花斧”高高举起、砍下,在树皮上剁出道道斧痕。看似简单的动作,却凝结着老祖宗的智慧——八百多年前,庆元县龙岩村村民“香菇之祖”吴三公发明了剁花法和惊蕈术,他将空气中弥散的真菌孢子驻留在朽木的刀痕上生产香菇,此举开创了人工栽培香菇的先河。
数百年来,庆元人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发展食用菌产业,从剁花法到段木法再到代料法,食用菌栽培技术不断演化升级,形成了以“林—菇共育”技术为中心,森林保育、菌菇栽培、农业生产有机融合的山地农林复合生产系统。
2022年11月,“浙江庆元林—菇共育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正式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一遗产的认定,填补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食用菌领域的空白,也成为了庆元迈向共同富裕、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推手。
距离“浙江庆元林—菇共育系统”成功通过专家评审,正式获批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已过去一年多的时间。回想起当时的情形,申遗专班成员叶晓星依旧十分激动。“当时,我们聚在县政府的会议室里。接到申遗成功的消息时,大家全体起立,拥抱欢呼,掌声不断。”从提出申遗计划到最后成功申遗,庆元走过了漫长的15年。
庆元县政协副主席吴小军是吴三公的26代后裔,也是申遗专班成员之一。这些年来,申遗专班在他的带领下,一直不遗余力地推动着申遗工作。2022年11月4日,远隔万水千山,听到申遗成功的好消息时,吴小军红了眼眶。为申遗工作奔波数年,直到这一刻,他悬着的心总算落了地。
见到吴小军时,他拿出了一沓厚厚的文本,那是他自己撰写的《浙江庆元林—菇共育系统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工作记忆》,里面详细地记录着申遗工作的点点滴滴。十年磨一剑,在他看来,申遗之路意义重大,也历经波折——从2012年庆元县正式启动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历经三年努力获取项目推介、项目被质疑否决、名称变更重新开启二轮申报、接受越洋的线上考察……申遗过程远比想象中的艰难。
“外国专家指出,传统剁花法只占2%,更多的是现代香菇栽培方法,不符合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要求,因此被否决。但即使困难重重,我们也要努力争取。”吴小军回忆道。
如何回应国外专家的质疑?叶晓星坦言:“2%确实不多,但贵在延续。剁花法是‘林—菇共育系统’最宝贵的财富,我们应该考虑的是,如何将其更好地保护传承下去。”为此,建设剁花法技艺传承示范基地势在必行。
如今,能见到剁花法的地方零星分散,想要建设示范基地,场地如何选?为此,申遗专班在全县大小林场中逐一筛选,经过数月实地勘察,挑选出了10余个符合条件的山场,综合海拔、植被等关键信息,最终确定了回龙湾山场。那段时间,县里逐一摸清了遗产地珍稀、濒危动植物分布状况,陆续建起137个剁花法栽培点,还专门整理、编写了剁花法技艺传承的图文资料…?
2022年9月20日,庆元县迎来了线上申遗答辩,相比之前的忐忑,这一次,吴小军胸有成竹。“咱们就正面回答2%的质疑!虽然占比少,但我们贵在守住了800多年的传统技艺,正在不遗余力地保护中。”吴小军说。
“为保护传统技艺,我们建设了剁花法栽培示范基地和130余个示范点,2019年,我们对剁花树木(整株)胸径50厘米及以上的,每根补助500元;胸径25—49厘米,每根补助300元。”吴小军自信地回答道,“不仅如此,我们还会定期举行剁花法技艺比赛,为获奖者颁发奖金,同时持续培养拥有传统技艺的‘香菇师傅’。”这一次,吴小军的回答令各国专家评委信服。
据介绍,截至目前,庆元已培育出了1万多名拥有专业知识、丰富经验的“香菇师傅”,在传承好庆元传统剁花法、段木法等技艺的同时,也为全国20多个省400多个县的菇农提供技术支持和帮扶,带领县内外更多农户走上“菌菇共富路”。
此外,“浙江庆元林—菇共育”遗产地也是全国野生大型真菌最丰富的区域之一,这里生长着大型线种。这些野生菌种质资源蕴藏着潜在的可利用价值。为发掘保护好这些菌物资源,在浙江省农业农村厅的支持下,庆元建立了浙江省食用菌种质资源库及菌物资源“一区一馆五库”保育体系,旨在收集保护遗产地的野生香菇资源和百山祖国家公园的珍稀食药用菌资源。
初冬时节,庆元县食用菌产业中心党组副书记、副主任陈俊良一大早便出现在实验室里,指导技术人员进行种质资源整理、信息录入等工作。
“加快庆元省级菌物种质资源库建设有着重大意义,耽误不得。”作为浙江省食用菌种质资源库项目负责人,陈俊良表示,遗产地森林面积较大,海拔跨度在240米到1856.7米间,植被类型多样,为菌物生长创造了极为有利的自然条件,造就了遗产地丰富的野生菌类资源及遗传多样性。同时,由于栽培过程中品种遗传变异系数较大,遗产地形成了丰富的自然变异株系资源,在食用菌新品种及良种选育方面具有先天优势。
“浙江省食用菌种质资源库项目计划于2026年6月完成,届时,庆元将建成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野生香菇种质资源和百山祖国家公园野生食药用菌资源的‘一区一馆五库’保育体系。”对于未来,陈俊良满怀期待。
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林—菇共育”带来新变化:2022年,庆元县活立木蓄积量达到1697万立方米,较10年前增加851万立方米,“林—菇共育”区森林覆盖率达到90%以上,生态环境和物种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
初冬,再访浙西南小城庆元。这个时间段对于不少农民来说,正值农闲。然而在庆元,阵阵菇香却提醒着菇农们,一年中最忙碌的季节到了。
走进庆元县屏都街道蔡段村食用菌生产基地,在标准化菇棚内,一排排食用菌棒错落有致地摆放,一朵朵香菇像撑开的小伞一样,惹人喜爱。工人们正忙着采摘、分拣,一筐筐肥硕的香菇等待销往外地。“新一轮寒潮要来了,大家做好准备。出菇的能采尽采,注意保温防冻。”换好工作服后,基地负责人胡惟鹏走进菇棚内叮嘱工人们。
“上世纪80年代末我就开始种香菇了,那时候我还不到20岁。”不同于祖辈,胡惟鹏使用更多的是代料法栽培技术,如今还体验了一把智慧化种菇。菇棚内,胡惟鹏拿着手机,兴奋地展示着正在试运行的“香菇云”数字化管理信息系统。“有了这个云平台,我们种植户一键就能找到专家进行咨询,方便多了!”胡惟鹏说。
据了解,“香菇云”数字化应用场景集成了“我要技术”“我要服务”“我要政策”“网上农博”四大块应用,为菇农种植、企业生产经营提供数字化赋能,为产业生态建设提供数字化服务,为经济治理提供数字化手段,“云上加速”,助力农户实现“种好菌、好种菌、种菌好”。
传承千百年的农遗技艺是庆元人民智慧的结晶,如何让传统农业在新时代下焕发新魅力,菇乡正努力解答这一新课题。从探路智能化“数字工厂”数字化管控栽培的庆元县精创食用菌科技有限公司,到利用自动化设备对香菇进行烘干的庆元县菌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再到投产不到一年的业内明星企业浙江鼎洲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数字化赋能为庆元食用菌产业注入新活力。
走进浙江鼎洲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下称“鼎洲公司”),60个光伏控温大棚整齐排列。菇棚内,一张张菇床干净整洁,菌菇成群成簇,长势喜人。聚焦现代设施农业领域与清洁能源的综合应用,鼎洲公司将数字化温控出菇棚与太阳能光伏电站相结合,“菌光互补”一体化的设计降低了出菇棚和光伏板列阵架设的建设成本。布局的棚顶光伏不仅可以自发自用,还能余电上网,创造绿色收益。
“相较于传统种植模式,鼎洲的工厂化种植全部采用数字化管理。通过数字化技术精准控制60个菇棚内的温、湿、光、气,从而实现全年化生产。”在鼎洲公司的食用菌生产数字驾驶舱,企业负责人介绍,“在这里还可以远程监管香菇的生长过程,菌棒脱袋、采菇、注水的具体时间均可提前进行预警分析。同时,数字驾驶舱与销售平台打通,每日菌菇按照品质等级进行产量统计后,销往何地、价格多少一目了然,也便于我们进行数据分析。”。
数字化助力下,菌菇品质和经济效益大幅提高。“我们的产品健康有机,经权威机构的748项农残及重金属检测全部合格,不仅符合出口标准,甚至可以直接生吃,做刺身菇。”企业负责人介绍,预计今年企业产值将达1350万元。
“小香菇,大产业。带着农民干,干给农民看,农民得实惠,企业得发展。”这是写在鼎洲公司光伏控温大棚外的两句话。“企业周边有几个安置小区,一些年纪大的居民多为老菇农,经验丰富。我们以临时工的形式为其提供就业岗位。”该负责人说。据统计,自2023年5月投产至今,企业共吸纳闲置劳动力1.5万多个,共支出务工费用160多万元,有效带动周边村民务工就业。
“下一步,我们还将以菇棚出租的模式,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创业增收。同时,不断探索、推动食用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争取辐射带动周边更多乡镇、村社百姓就业致富。”企业负责人说。
“庆元食用菌产业目前已经形成了较完备的全产业链,向食用菌种植、加工、流通、休闲、机械、原辅材料等方向发展。”庆元县食用菌产业中心党组书记李红介绍,近年来,庆元集成了“香菇云”数字平台,重塑了“两头集中、中间分散”的香菇生产新模式,从栽培端到烘干端,整个生产工艺都走现代化流程,节约了人力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益。在中间的“出菇端”,庆元建成了“菌光互补”食用菌数字化未来农场,精准控制菌菇生长环境,实现“四季出菇”。
在庆元县菌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工人们利用自动化设备对香菇进行烘干。人民网 方彭依梦摄....
如今,庆元已形成规模销售的7大类精深加工产品,品类涵盖食用菌保鲜品、休闲食品、饮品、预制菜、保健品、药品等,带动全县4200多户食用菌专业种植户增收致富。越来越多的人走出昏暗的菇棚,来到工厂,从事食用菌精深加工等延伸产业。
“小菌菇”撑起“致富伞”。目前,庆元全县食用菌生产量1.27亿袋,从事食用菌企业385家,带动从业人员4万多人,全产业链产值达50亿元。“未来,我们将继续推进食用菌产业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推动食用菌产业稳进提质。以数字赋能,持续擦亮庆元香菇‘金名片’。”李红说。
800多年来,香菇与庆元菇民相生相伴,逐渐从生产融入生活,孕育了丰富而独特的地方特色文化,其中,菇民戏、香菇功夫、香菇山歌、菇山话等最为菇民们津津乐道。
见到庆元县“香菇功夫”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四代传承人、庆元县城东小学体育教师王炉冬时,是在学校的课间操时间,他正带着孩子们打着“香菇功夫”。抱拳行礼、秤锤落地、山羊翘角、水牛跑角……操场上,孩子们的口号声响彻云霄。一连串的动作一气呵成,队形整齐、动作标准。
2011年,城东小学成为了全县“香菇功夫传承教学基地”。2014年,武术专业毕业的王炉冬来到城东小学,开始着手新拳法探索。
“还记得一堂课上,我问孩子们,你们知道什么是‘香菇功夫’吗?大家面面相觑,都没听说过。我告诉他们,‘香菇功夫’也叫菇民防身术,是早期外出做菇的菇民们为护菇自卫而创编的原生态传统武术,也是庆元县展示香菇文化的重要方式,非常珍贵,要把它好好地传承下去。”王炉冬说。
结合武术专业知识,以王炉冬为代表的“香菇功夫”精品课教学组对拳法名词进行了反复推敲琢磨。为了让学生们有良好的训练环境,学校还专门建设了武术教室,将“香菇功夫”作为课间操。
此外,为加强对“香菇功夫”的传承保护,弘扬菇乡优秀传统文化,近年来,庆元县城东小学相继开设“香菇功夫”特色课程,不断推动香菇文化的“活态传承”。自2010年设置“香菇功夫”课程以来,庆元县城东小学先后开设《光棍担》《七步拳花》《菇山拳花》等精品课,推广学校达15所,惠及学生1万余人。如今,城东小学“香菇功夫”已成为外界关注庆元香菇文化传承的主要窗口。
丰富多彩的香菇文化不仅彰显出庆元这座城市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成为当地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强劲动力。
为进一步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近年来,庆元县定期举办香菇始祖朝圣活动、庆元香菇文化节,打造集吴三公祭祀祈福圣地、香菇文化论坛圣地、西洋殿菇神庙与古廊桥为特色景点的“林—菇共育”文化体验之旅等多条旅游路线……旅游产业链不断延伸,农业文化遗产衍生价值不断释放。
近日,走进位于庆元县淤上乡民族村的方格菌博园,一座座标准化的食用菌基地大棚鳞次栉比。棚内,一朵朵灰黑色的灰树花错落有致生长着,工人们正忙着采摘晾晒灰树花。“首先要将根部的杂质处理掉,然后用小刀在根部划出3—4个口子,并将灰树花根部朝下放置在晾晒网上。”园内的技术员正忙着给参加研学的孩子们讲解灰树花的晾晒方法。
如今,占地100余亩的方格菌博园已经建成“药用菌选育+标准化栽培+科普体验+职工疗休养”四合一农旅综合体,是一处集养生、研学和体验为一体的生态度假地。
“食用菌一直是淤上乡的传统产业和支柱产业。”淤上乡党委书记叶昌平介绍,“近年来,依托方格菌博园食用菌产业发展优势,我们以更优服务推动营商环境优化,积极打造品牌带动式‘共富工坊’,吸纳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低收入农户就近就便灵活就业。”截至目前,菌博园“共富工坊”共提供2000余人次就业岗位,实现人均年增收近5000元。同时,菌博园辐射带动周边3个乡镇(街道)、12个村社、18家优质民宿、23家农家乐、10余家旅游景点共600余人就业。
随着“浙江庆元林—菇共育系统”的申遗成功,“庆元香菇”也随之声名远播。庆元县副县长李颖表示,下一步,庆元将在科技端、产业端、文化端、市场端持续发力,努力做好农遗“后半篇文章”。
“沟塍堕微溜,桑柘含疎烟。处处倚蚕箔,家家下鱼筌。”唐朝诗人陆龟蒙在《奉和袭美太湖诗二十首·崦里》中,描绘了一幅独具江南水乡特色的田园风光。!
层层梯田,像一幅巨大的绿色画板,镶嵌在群山之间。田垄间水流潺潺,波光粼粼,小鱼自在游弋。在浙江省青田县,稻与鱼相互交融,形成了和谐的共生场景,呈现着千百年来历代传承的耕作景象。....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于人民网报社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