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术市价高达170元/公斤,连翘涨至155元/公斤,丹参亦达到22元/公斤……持续攀升的中药材价格,挑动着乡村经济的热点神经。
此时正值连翘花开,一大早,池上镇雁门寨的杜伟就去了自家的中药基地。4年前,他在这里承包了100亩荒山,因地制宜栽种了山楂与连翘。山楂品种是药食同源的“大金星”,近两年单价基本维持在1元左右,连翘鲜品去年的最高收购价更是达到每公斤70元。这片土地,承载了他作为新农人的希望。
“原本就是做农业出身的,连翘、山楂又都是从小接触的树种,所以转型后上手非常快。”杜伟告诉记者,他基地内很多连翘的种苗都是自己从山上选种采挖,进一步嫁接繁育的,不仅节约了种苗成本,也保障了苗木的质量。
2018年,胡先生在五阳湖附近以800元的单价租下100亩坡地,开启了“药农”新生涯。5年来,他先后尝试过丹参、黄芩、白术、防风、藏红花等多个中药品类。“去年十亩白术卖了近30万,今年一开春,就有不少人前来打听白术种苗,每公斤70元仍然供不应求,白术种子每公斤价格已逼近千元。”胡先生预测,由于白术种生苗第二年的根茎才可以入药,而目前市场上白术的根苗有限,所以今年白术行情仍然看好。
记者从淄博市卫生健康委获悉,淄博市南山北水,地貌结构多元,适宜多种中药材生长,野生药材蕴藏量占比仅次于临沂市和烟台市。2023年全市中药材人工种植面积约3万亩,大面积栽培的中药材品种达10多个。除了白术和连翘,丹参、黄芩、金银花、蝉蜕等中药产出量也非常高,均是近年来中药市场上的热门品种。其中,丹参的有效成分检出量位居全国产区榜首,深受全国药商欢迎。
临淄区百草堂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负责人罗凯告诉记者,丹参鲜品价格已从3年前的1.8元/公斤上涨到现在的3元/公斤,一亩地收益可达到9000元。眼下,在他的基地上,数百亩丹参种苗的春播准备工作已经开启。
“包地5年,投进去了近600万元。”淄川区西河镇司先生的种植经历充满了艰辛:最忙的时候雇着三四十个工人,一年人工支出就近100万元;刚接手的土地分散零碎,用挖掘机大整之后才连成片,每年一下大雨,地里的路就需要重修;电路是自己架的,水井是自己打的……直到白术市场价格走俏,司先生才算触摸到了产业希望。
“中药种植是靠天吃饭的事儿,冰雹、霜冻、虫害等都可能严重影响收成,也是导致中药价格大幅波动的重要原因。”杜伟向记者举例,去年一场“倒春寒”让连翘大范围减产,产量低了,价格就上去了,一直飙升到2021年价格的5倍,但今年起产量就会逐渐升上来,价格也肯定会随之跌落。
周村区王村镇的徐大爷是一位老种植户,他向记者反映:“前几年药材价格便宜,本地很多农户种出来的中药卖不出去。现在行情好了,老百姓地里又没货了。一来二去,影响了大家的积极性。”!
除了市场波动的不确定性,专业技术力量薄弱、政策扶持不足、劳动力外流等,都是当前淄博中药种植行业面临的“瓶颈”。
胡先生首次种白术时,就因为不懂技术,没有进行起垄处理,导致30多亩白术全部烂在了雨季,按当年的行情,直接经济损失就达上百万元。在中药种植户们的初期经历中,像这样因缺乏对药苗习性和管理技术的掌握,而成不必要损失的例子并不鲜见。
沂源县鲁村镇的王先生从事中药收购几十年了,过去,他每年都能从当地百姓手里收购大量的丹参、全蝎、紫花地丁等特色中药材。但如今,随着村里青壮年外流,种植和采挖中药的人越来越少,收购品类也萎缩到只剩下丹参。
村民亓先生介绍,大多数村民更愿意选择外出打工赚钱,因为相较于中药种植,打工的收入更为可观而且稳定。“每亩地的收益要保证在两三千元以上,才能让大家有种植积极性。”亓先生说。
中药种植在实现大规模发展中,面临的最大挑战依然是基本农田保护的“红线”政策。淄博市目前划定的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为206.20万亩,在此之外,可供利用的耕地面积非常有限,林下与山区弃荒地虽符合政策,但在中药品类选择、机械化、人工等方面却受到较多制约。
周村区卫健局中医科科长张贵军告诉记者,周村区曾尝试以辖区内76000多亩闲置的林下土地为突破口,发展林下中药种植和养殖,并已与济南、亳州的大型药企达成初步合作意向。遗憾的是,虽有订单意向,却没有承接的能力。例如,亳州一药企要求年供应2000吨地龙,本地却难以召集到足够的养殖户。
此外,淄博市缺少规模化的饮片加工厂,使得种植户在销售环节中处于劣势,只能被中间商以低价收购,利润空间有限。即便是外地市饮片厂有意向与种植户签署订单,也往往因为中草药种植体量小、产量不稳定、追溯制度不健全等问题而作罢。
综合多方原因,目前全市中药材生产仍以野生采集、农户零星种植和种植大户流转土地种植为主,规模化种植程度较低,100亩以上的基地仅有12家。
“随着民众中医养生意识的提高,中药需求量必然会越来越大”“中药种植顺应乡村振兴的大趋势,必定大有可为”“规模化、集约化将是产业未来发展的方向”……这是采访中,大家一致认同的观点。
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一系列针对中药种植行业的政策指导,如鼓励利用山地、林地资源推行中药材生态种植,实施道地中药材提升工程,发展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和联合社,推动建设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化和产品信息可追溯的现代中药材物流基地等。其他先行地市的经验也已证实,中医药种植在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拓宽就业渠道,推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方面,均发挥着深远而积极的作用。
同时,淄博作为中医学起源地和全省医药大市,拥有深厚的中医文化底蕴与产业基础,这为中药种植先行者们增添了信心。
“不愁卖!”3月16日,高青县常家镇大郑村的郑佩春刚从亳州中药集散市场归来,就将充满希望的蓝图继续擘画在1200多亩林下中药基地上。通过开展中药种植,郑佩春成功盘活原本闲置的林下土地资源,实现每亩地增收近2万元。去年,他通过自行育苗育种,进一步降低每亩种苗成本近万元。在他的引领下,常家镇中药种植已成为黄河之畔一道独特的风景,带动全镇23个行政村集体收入增长。
“我们目前自有中药种植基地2300亩,是山东省的备案项目。通过技术指导、种苗供应、参与管理、订单回收等方式,又在淄博高新区及潍坊、滨州等地合作拓展了中药基地。”临淄区百草堂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负责人罗凯表示,由于单品种种植规模大、品质可控,产品根本不愁销路,而且精细化的种植流程还为周边百姓提供了众多就业岗位。
中国新兴经济体研究会副会长、山东理工大学校长特别助理李平教授提出:“中药种植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经济价值,完全可以和文旅结合,和康养结合,和青少年研学结合,让中药‘活’起来,以多元价值业态打造成为淄博的靓丽名片。”。
市卫生健康委中医药发展科科长刘玉同认为:“未来的中药种植产业,应该以规模化、集约化为主导。农业农村、自然资源、卫生健康等部门紧密合作,以区县或者乡镇为单位,划拨土地建设特色实践专区,与大型药企建立质量控制与销售渠道,推动中药种植集群式发展,同时建立农技服务精准到户机制,破除技术瓶颈。只有这样,才能在市场中把握主导权,激发农户的积极性,使中药种植真正成为乡村经济的重要力量。”。
市中医医院院长韦国表示:“品质是中药的生命线,以标准化、规模化和可追溯的现代中药材种植基地助力乡村经济发展,是农民之福,也是广大民众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