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于1990年、1995年、2001年和2007年先后发布了4次全球气候变化评估报告及一系列特别报告、技术报告和方法指南,告诫世人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性以及目前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所致,并提出了阻止气候继续变暖趋势的对策与方法。每次的评估报告都是由全世界气候变化及其相关领域的科学家历时数年才得以完成。2007年完成的第四次评估报告在以比过去更准确、更充分的观测资料对过去气候变化给予全面表述的同时,明确肯定了目前的全球变暖主要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并给出了应用最新模式应对未来气候变化情景的预估。全球气候变化已经对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生态与环境等诸多方面产生了影响,而首当其冲的则是农业。
全球平均气温在过去100年间升高了0.74摄氏度,我国升高了1.1摄氏度。全球的升温导致很多极端气候灾害的出现,也使农业结构、农业病虫害发生规律和农业气象灾害发生规律产生了变化,给农业生产造成了很大困难。在过去的25年,全球气候变化已经导致世界上一些地方的粮食作物减产。但由于各地变暖程度不同,且各地农民和生产的管理者均会针对气候变化采取一些适应的措施,因而全球气候变化对各地区造成的后果也有所不同。但如果变暖持续加重,农业生产受灾风险加大,粮食供不应求越来越严重,世界粮价持续上涨,大规模严重饥荒出现的可能性也会增大,特别是非洲的热带地区。
我国华南、华北和西南等一些地区现在由于当地气候已经接近农作物生长适宜温度上限,气候变暖使作物生长发育加快,生育期相应缩短,没有足够时间使农作物形成饱满的果实,致使产量逐步减少。此外,近20多年来,气候变暖导致我国农作物因旱受灾面积和粮食产量波动呈加大趋势。近几年每年受旱耕地面积约2200多万公顷,因旱灾每年损失粮食1000万吨,最严重的2000年、2001年损失超过每年5000万吨。
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有很大影响,反过来农业也影响全球气候变化。IPCC指出,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在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中所占的比例大于整个运输业所占的比例,约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14%,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饲养反刍动物,如牛、羊、骆驼等,饲料在其肠内发酵引起甲烷排放;种植水稻,因土壤长时间用水淹没,形成厌氧条件,产生并排放甲烷;农田过量施用氮肥,造成土壤中的氧化亚氮排放;家畜粪肥处理过程也会引起甲烷和氧化亚氮的排放。因此,可以说农业本身也面临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固碳、节能等压力。
应对气候变化对农业的不利影响,最好的办法是因地制宜采取适应措施,包括根据已经变化了的气候和对未来气候的预测调整农业结构,即要在适宜的时间和地点种植最适宜的作物;加强管理、改善农业基础设施,特别是要根据已经变化了的气候和未来的气候变化预测,改善灌溉和排水设施;采用新技术、提高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抵御能力,如针对冬季变暖使冬小麦抗寒能力下降、易受春季冻害的新问题,专家提出利用分子标记技术有目的地选育推广新的抗灾农作物品种;增强农业抗灾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因此,发展新的适应现在和未来气候变化的应用技术十分迫切。
为应对气候变化,农业本身也同样肩负着减排的重任。第一,农业生产资料,例如灌溉用水、农药、化肥等的合理使用是农业节能减排的一个重点。第二,农业生物质,主要包括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农产品加工副产品等的合理处理及利用也是一个挑战,究竟多少可以作为生物质能替代传统能源、多少需要作为含碳有机物回到土壤中以增加碳汇?不但有政策问题,也有技术问题。第三,要重视减少农业生产中直接能源消耗问题,例如提高大型农业机械和灌溉设备能源消耗的效率等。第四,根据变化了的气候调整农业结构、改进农业设施,如水利灌溉工程、大棚、温室等生产设施,既有较大的节能空间,也有紧迫的技术发展需求。
中央政治局今年6月27日曾专门围绕全球气候变化和加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进行了第六次集体学习。在会上强调,妥善应对气候变化,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国家根本利益。必须以对中华民族和全人类长远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充分认识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全面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我国和全球可持续发展作出不懈的努力。人类面对未来气候变化仍存在许多未知领域,我们对气候变化威胁粮食生产等问题的认识还存在相当大的不确定性,需要继续不断地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