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育种珍珠”“太空育种燕窝”“太空生酮咖啡”……游历太空的种子内部发生了微妙变化。新航天星空实验室太空育种中心主任、航天育种高级工程师张传军和合作团队耗时数年,将搭载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返回地球的“延丹1号”培育成了网红爆品,“太空鲜花”大规模面市就获得了成功。他们更是在电商平台上开起了网店,让实验室里的“太空新品”在市场这片沃土上生根发芽,尝试定制试管、做深加工产品等方式来赋能产品价值。
时至今日,张传军依旧能回忆起今年3月订单涌入淘宝店铺时的兴奋感。彼时,鲜花种包上架“新航天星空实验室”店铺不久,很快就被北京、上海、广东等地的用户一抢而空。
和普通鲜花种子不同的是,这些鲜花种包曾搭载着飞船游历过太空,经历过宇宙环境影响后,再随飞船返回地球,在地面的实验室进行种植和培育,包括热卖的太空育种山丹丹新品种“延丹1号”种包,以及太空育种月季、康乃馨等。据了解,“延丹1号”父本花籽曾随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升上太空,后经原生质体融合形成新品种“延丹1号”。
太空如同一个“超级实验室”,兜了一圈的种子发生了复杂突出的诱变。张传军介绍称,由于太空环境中的微重力、弱磁场、辐射粒子击中、超高真空、高低温等因素都与地面有着明显不同,经历“超级实验室”洗礼的种子性状也随之改变。历经航天搭载后,种子会回到地面选育,实验人员将性状呈现更好的种子持续培育5代左右,从而获得优良种子。
“延丹1号”种包是一个新物种。和普通山丹丹相比,它具有耐高温、耐低温、耐水涝、耐干旱、耐胁迫的特性。既不惧怕40摄氏度的高温,零下30摄氏度也能正常越冬,而且在酸碱性土壤均可种植。“延丹1号”开出的花朵颜色不仅更鲜艳,花期也变得更长、花香更加四溢。
事实上,国内航天育种技术已经发展了较长的周期。据新华社报道,1987年8月,中国第九颗返回式卫星首次搭载水稻、辣椒等种子,开启了中国农作物种子的太空之旅。目前,中国已进行航天育种搭载实验3000余项,育成主粮审定品种260多个,蔬菜、水果、林草、花卉新品种上百个,年增产粮食20多亿公斤,创造直接经济效益逾千亿元。
“我们实验室要做的就是让这些从太空回来的种子走向市场,让航天技术走进日常生活。”张传军对实验室的后续发展颇有信心,选择在电商平台上开网店,也是因为张传军看到了电商上有一愿意尝试新事物的年轻消费者,他们对新鲜事物有更多的包容性。在消费端,“太空蔬菜”“太空鲜花”等词汇在用户眼中依旧充满了新奇感。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航天育种太遥远,不接地气,张传军的实验室正努力改变这个局面。
“太空鲜花”触网,只是走出实验室的第一步。为了能在市场的“土壤”里扎根发芽,张传军和他的团队一直在突破诸多挑战。2023年12月,“延丹1号”的种包还种在实验基地里。2024年3月,张传军的淘宝网店上线,意味着实验室里的种子要进入市场了;到了4月,网店开始按时发货,为了尽可能赶上快递发货期,张传军和团队抓紧将种包从化冻后的土壤中刨出来。
只是,此次履约过程并不轻松,由于团队发货经验不成熟,一些种包快递盒的内置填充物在快递过程中出现了移位,个别用户收到的种包上的小芽出现了断掉的情况。尽管只有一两个,张传军认为,这对购买到的客户来讲也是100%的损失,不符合“万无一失”的航天精神。
尽管断芽后的“延丹1号”还能在次年重新开花,但这也让张传军意识到,“太空鲜花”要想真正进入市场,实现规模化、商业化,还需要完善的产业链进行支撑。快递运输过程中的折损仅仅是一环,一些花卉在种植的过程中若是脱离了实验室特定的温度、光线、气热和水肥环境,也很容易导致死亡。
如何能让“太空鲜花”更适应客户所处的复杂环境?“我们正在研发种在试管里的‘太空鲜花’,能营造适宜的水肥、气热等环境,保证鲜花在试管里可存活两个月。”张传军表示,这就需要依托整个产业链的资源,包括在全国范围内寻找合适的试管生产、营养肥料供应商等等,需要大量技术、产品、总装等维度的拓展。
要想带动航天育种产业链的发展,经济效益是重要推手。链条上的各方能获得利润,才能推动太空种子这类新兴商品真正走入市场,抵达客户手里。为了能更高效地提升“太空种子”的产能,实现规模效应,张传军和团队从2023年起开始尝试在电商上线一些深加工产品,例如“太空花青素粉(饮料)”“太空生酮咖啡”“太空氨基酸补血阿胶”“太空育种青麦仁”,由此来探索更多消费场景,又避免了产品在运输等环节被折损。
比如西红柿在航天育种后,其中的番茄红素性状会更为突出,“我们将番茄红素提取出来放入豆浆粉中,该物质对抗氧化、美容养颜有着较好的帮助”。张传军直言,利用这些带有优质性状的蔬菜瓜果,能开拓出很多应用场景和产品线。
对于“太空鲜花”等新产品倾向于在电商试水的原因,在电子商务交易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研究员赵振营看来,电商平台具有广泛的用户基础和强大的市场推广能力,可以迅速将新技术产品推向市场。同时,企业也能够收集到大量的客户反馈数据,这些数据对于新技术的迭代优化和持续改进具有重要的价值。
电商消费深度渗透的当下,越来越多独特、新颖的商品开始涌现。不只是“太空鲜花”,“AI草莓”“赛博生菜”等新物种也曾在电商企业的推动下获得更多曝光量。于平台而言,新颖独特的商品能丰富大盘供给,为消费增添新鲜感,另一方面,电商也能成为新技术、新产品的试验田,让“实验室”里的成果有机会接受市场的检验,助力企业、学界进一步优化产品。
例如近年来拼多多和中国农业大学等多方合作“多多农研科技大赛”,在今年3月底第四届比赛中,参赛队伍不仅要比拼水培生菜AI种植,还要较量集装箱式植物工厂的制造水平。彼时,高级副总裁、首席发展官朱政表示,尽管植物工厂使农业生产摆脱了对自然环境的依赖,但倘若建设、运营成本昂贵,所产蔬果无法走入寻常百姓家,那农业“靠天吃饭”的现状便不会改变。
而京东也通过追加投资的方式卡位AI新品赛道。今年7月,北京橡鹿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橡鹿科技”)获得近2亿元战略投资。资料显示,橡鹿科技成立于2021年,主要开发AI机器人系列产品,包括美膳狮AI炒菜等。
“我们需要从全产业链的角度来审视实验室里的产品,才能真正解决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问题。”张传军向北京商报记者强调,如果科研产品无法与市场对接,那么从市场评价维度看,它还不能被称为一个完全成功的科研产品。
新品类尝试新的销售渠道,意味着探索更多商业模式的可能性。“电商平台的灵活性和创新性为新技术的商业化提供了更多发展的动力。”赵振营认为,例如通过预售、众筹等方式,企业可以在产品正式上市前验证市场需求,降低库存风险。同时,电商平台也催生了直播带货等新型销售模式,为新技术产品的推广提供了新途径。
品牌化也是新技术商业化的一个重要进程。电商平台能够成为品牌建设和推广的重要阵地。赵振营提及,通过在电商平台上进行持续的品牌营销和推广活动,新技术产品能够逐渐建立品牌形象,提高市场认知度。
据淘宝相关负责人介绍,针对像“太空鲜花”这类小众新品,平台会有30天的新品流量扶持,给予搜索和推荐流量曝光。另外,天猫小黑盒、88vip频道、U先等也都致力于挖掘淘系优质新品。同时,企业还可以和垂类达播、园艺达人合作,让更多消费者了解新品。
“电商平台应当积极地引导品牌的商业化进程,并制定相关的监管制度,引导其发展。”赵振营解释,通过制定和执行平台规则,电商平台可以确保新技术产品的合规性,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