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拔最高的盐碱地首次实现苜蓿一年三收。一年苜蓿的青干草能达到600公斤以上,是一个历史突破。”26日,青海省饲草产业科技创新平台首席专家徐成体向中新社记者表示。
当日,盐碱地改土种草暨高寒地区苜蓿高产栽培技术现场观摩、研讨和技术发布会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举行。
苜蓿被称为“牧草之王”,粗蛋白含量较高。“在盐碱地种植苜蓿,不但品质好,还能改良土壤,算是一举两得。”徐成体介绍说。
记者了解到,此次改良的盐碱地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的青海奔盛草业有限公司饲草生产基地,面积7.1万亩,由青海大学牵头实行,青海省农业农村厅协同推广。盐碱化土地改良3年后土壤耕作层增厚50%至60%,土壤水溶性总盐含量降低20%至30%,pH值下降。
同时,盐碱地改良技术较传统技术饲草出苗率从40%左右提高到80%以上,青干草产量提升60%至70%,达到每亩400公斤,亩均产值700元(人民币,下同)至800元,较改良前增加600元至700元,实现当地盐碱化土地产能增效的新突破。3年带动周边农户1560人,农户通过地租、产业分红等方式年均增收1000余万元。
盐碱化草地主要分布在新疆、青海、西藏、甘肃、宁夏和陕西,面积约1.46亿亩。青海省盐碱地绝大部分分布在柴达木盆地,其特点是面积大,土壤积盐量高,盐分积聚明显。
土壤盐碱化已成为中国土地资源受限的一个主要因素,也是制约干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随着科技的发展,盐碱地也成为极为重要的后备耕地资源和“潜在粮仓”。
“盐碱地属于边际土地,不经过改良,无法种植作物,与此同时,它的潜力也很大。我们针对不同的盐碱地,选择耐盐苜蓿、燕麦、小黑麦、豌豆等饲草品种进行种植。”徐成体说,通过测算,种植燕麦和苜蓿,一亩盐碱地中每次刈割可脱盐15公斤以上,长此以往进行改良,或可将盐碱地变为后备耕地。
徐成体说,通过种植饲草增加饲料供给,繁殖家畜,转化成民众日常所需的肉、蛋、奶等产品。因此,种草也如同种粮。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回看德令哈,在这片“金色世界”,昔日贫瘠、生态脆弱的盐碱地,正在转型为高效、绿色生态的“聚宝盆”。[详细]。
今年,格尔木市将继续加大盐碱地改造提升力度,分区分类开展盐碱耕地治理改良,致力于盐碱地治理水肥一体化推广示范基地建设,积极推广盐碱地改造有效做法,预计盐碱地治理改良面积1739亩,相比去年增加1600亩。[详细]!
记者从青海省海西州农牧局获悉,为稳步推动柴达木盆地盐碱地开发利用,储备耕地后备资源,正式启动柴达木盆地地区盐碱地普查工作。[详细]。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京(2024)000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