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上午,在郏县白庙乡白庙村东郏县增会家庭农场里,随着一台红薯收获机缓缓前行,一个个新鲜的红薯破土而出翻卷在地垄上。10多名村民忙碌着给红薯去土后装筐,农场负责人冯增会驾驶着拖拉机,把装框的红薯运送到地窖里保鲜储存。
“我种植红薯已经7年了,从当初的几十亩发展到如今的1000多亩,种红薯真是让我的日子红火起来了!”50岁的冯增会如是说。
1994年,冯增会结束了4年的军旅生涯,前往武汉当了一名经警,尽管这份工作还保留着从军时的那份激情,可回乡创业的想法始终萦绕在心头。
2013年年初,冯增会看到一则外地人种植红薯种出大名堂的新闻,心想,自己老家就盛产红薯,何不发挥这一地理资源优势,也靠种植红薯干出一番事业呢?
冯增会果断地辞去了舒适的工作,回到家乡经过考察后,从河南科技大学、洛阳红薯产业协会引进了烟薯25、商薯19、北京553、龙薯9号等多个优质红薯品种,当年种植红薯30亩,成立了郏县增会家庭农场。
冯增会带领几十名工人拉来了猪粪、牛粪和芝麻饼作为肥料,把土地深翻起垄后,及时栽种红薯苗。经过人工除草、浇水等管理,当年秋季,他种植的红薯获得了大丰收。他的红薯一经亮相市场,就以大小均匀、口感纯正、口齿留香而赢得客户的好评,各地商超老板慕名前来购买红薯。当年,他的30亩红薯就实现收入10多万元。
尝到种植的甜头后,冯增会就想着带领村民们一起致富。2014年,他在种植40亩红薯的基础上,培育了20亩的红薯种苗。理想很丰满,可现实也很骨感。由于培育出来的红薯种苗价格较高,村民们并不认可。但为了让大家一起致富,他咬着牙连续3年赔钱20多万元,把红薯种苗无偿地送给村民们种植。他的无偿付出,让种植红薯种苗的村民们都增加了不少收入,这才感动了村民们。
2018年,冯增会一下子把红薯种植规模扩大到了300多亩,并培育了50亩的红薯种苗。这年5月,他培育的红薯种苗被抢购一空,仅此一项就收入了40多万元。当年秋季,他种植的红薯收入达到了80万元。
冯增会培育红薯种苗、种植红薯,并安排了90多人在此务工,每天每人可获得60元的收入。白庙村今年50岁的冯标正因妻子患病卧床不起,成为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由于他需要照看妻子,只有在闲暇时去农场里做点轻便的事情,即使他长时间不去,冯增会也会按月给他300元。“增会这是在照顾我,我打心底里感谢他!”冯标正感激地说。
谢招村的乔建超、胡坡村的刘胜昌夫妇俩常年在郏县增会家庭农场上班,由于乔建超既会开车又懂管理,每个月工资达3000元。刘胜昌夫妇俩都有60岁了,每人每月还有1600元的收入。“增会为人和气,对谁都是一个样,心底很善良,做啥事总是多为别人着想。”刘胜昌对冯增会赞赏有加。
冯增会在自己种植红薯的同时,带动了数百名群众规模化种植红薯,并帮助他们销售红薯,让他们一起过上红火而又甜蜜的日子。白庙村的张占胜在冯增会的带动下每年种植红薯50亩,加之又加工粉条,一年下来增收15万元。茨芭镇段磨李村的欧阳楼在冯增会的帮助下种植30亩红薯,4年来每年的纯收入都在8万多元。
今年,冯增会的红薯种植面积达到了1000亩。每年为90名贫困户免费供应种苗。“今年红薯下来可收入200多万元。”冯增会高兴地说。
为了进一步增加收入,冯增会今年开始对种植的红薯进行深加工,除了烤红薯之外,每天加工薯条150公斤,今年以来已经加工红薯5万公斤,增加产值5万多元。他还把红薯叶、红薯梗、红薯头进行了加工,成为人们餐桌上的一道特色菜。
冯增会种植红薯,进行红薯深加工让自家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全家人都住进了漂亮的楼房,家里现代化家电一应俱全,小轿车几年前就开进了这位寻常百姓家。
“冯增会是白庙乡创业致富的典范,他不但自己富裕了,还带动了众多群众一起奔小康,为白庙乡的经济发展,群众增收做出了突出贡献。”白庙乡党委书记王应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