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重点在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产业振兴既是支撑乡村振兴的源头,更是引领乡村振兴的潮头。因此,构建契合农村实际和农民需求的产业标准化体系,是推动乡村发展的根本途径。
陕西省蒲城县罕井镇武仪村有种植黄芩的传统,但是由于传统种植靠经验吃饭,种子市场混乱,优质种源缺乏,再加上少数农户滥施化肥和农药,从黄芩种植到采收缺乏科学统一的技术指导和培训,导致黄芩产量不稳定、品质不均衡。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陕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驻该村工作队调研形成《关于蒲城县武仪村及周边地区黄芩种植和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调研报告》《渭北旱塬黄芩“秦药”品牌工程全产业链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可行性报告》《渭北旱塬黄芩规范化生产质量标准综合体科技推广和扶贫示范项目可行性报告》,提出了把黄芩标准化种植作为主攻方向的意见,全力在提高产量和质量上下功夫。
2019年6月,全省首个“高品质黄芩规范化种植研究示范基地”在武仪村建成。2019年11月,陕西省地方标准《陕西省黄芩规范化种植技术规程》出台,并在武仪村试点“中药材质量溯源及服务平台”。通过推广标准化种植、可溯源管理,使种植的黄芩品质好、产量稳、质量高,平均亩产达到900公斤,增产20%以上,销售收入7200元左右,2年纯利润达到6000元/亩左右,经济效益远远高于种小麦玉米等作物。
2020年,武仪村农户种植黄芩8000余亩,已形成规模优势。由于标准化种植的黄芩有效成分黄芩苷大幅高于国家药典(国家药典规定黄芩苷含量为9%,武仪村黄芩苷平均含量12%以上,超出国家药典33.33%),产品也先后获得欧盟、日本的认证,产品开始出口到日本和韩国。
随着黄芩产业不断壮大,陕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驻村工作队逐步将产业链向下游延伸,联合重点实验室帮助蒲城县爱民黄芩专业合作社建设黄芩初加工基地,提高黄芩产业的附加值。
目前,武仪村及周边地区黄芩种植2万余亩,渭北地区(蒲城北、澄城、合阳、韩城、铜川市、宜君等)黄芩种植面积保守估计超过30万亩,占全国种植面积的30%左右,产值约21.6亿元,已成为旱塬地区旱作农业的支柱产业之一。
据统计,截至目前,陕西省市场监管局发布农业地方标准累计1802项,占比累计发布省级地方标准77%。其中,小麦、玉米、生猪、奶牛、苹果、设施蔬菜等九大重点产业约占农业地方标准45%,茶、桑、药、菌、烤烟、小杂粮、经济林等特色产业约占农业地方标准30%,较好满足了陕西省主要农产品品种、生产、质量、加工等方面的标准需求,让黄土变“黄金”,为乡村振兴奠定了扎实的产业基础。
只需4个管理人员和1部智能手机,就能轻松搞定18座蔬菜大棚;利用手机里的app软件就能随时监测土壤里的酸碱度、水肥浓度、水肥供给量和供给时间这是在杨凌示范区国家智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所能感受到农业生产在园区内发生的巨大变化。
该示范园区由杨凌现代农业产业标准化研究推广服务中心、杨凌锦田果蔬专业合作社共同承担。通过探索建立智慧农业环境监测标准体系、智能控制标准体系和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标准体系,制定设施农业空气、温度、土壤、光照等环境因素监测规范及设施自动控制规范,实现农产品生产记录、检测检验、认证为一体的农产品溯源管理规范,探索建立可复制推广的标准化管理模式,示范推广智慧农业标准化管理模式,培育一批智慧农业标准化技术推广专业人才。
近年来,杨凌示范区着力推进“智慧农业+标准化”模式创新,不断提升杨凌在智慧农业方面示范水平,为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区域性农业高质量发展、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形成样本。
在猕猴桃标准化管理示范县周至县,探索总结了“单枝上架、配方施肥、定量挂果、生物防治”四大猕猴桃生产技术,制定并实施了“人工授粉、高接换头、果实套袋、病虫害的生物防治”等16项规范化栽培管理技术措施,创新编制《猕猴桃鲜果等级标准》《猕猴桃贮藏技术标准》等,让周至成为国内较有影响力的国际标准化猕猴桃生产集聚地。
如今,猕猴桃栽植面积全球第一,种植面积达43万多亩,产量50多万吨,综合产值达到50多亿元。全县现有猕猴桃贮藏库2680多座,一村一品专业村96个,果业专业合作社165家,猕猴桃种植农户达8.3万户,果业深加工企业38家,拥有猕猴桃产业发展、贮藏、加工、种植、花粉、营销、包装协会7个,全县猕猴桃产业链日趋完整。2020年,“周至猕猴桃”荣获“全国绿色农业十大最具影响力地标品牌”。
在延安市安塞区,山地苹果已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承担着国家山地苹果生产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的任务。近年来,安塞果农的受益完全得益于标准化的实施,在“合作社+果农+标准化”的运营模式下,安塞区以提升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发挥典型辐射带动作用为目标,着力提高果品质量,实现了果农丰产增收。山地苹果年产量由12万吨提升到现在的15.1万吨,产值由原来的4.5亿元提升到现在的9亿元,标准化覆盖率达90%以上,商品化率达到100%,产品质量合格率达到96%。
而在西安市阎良区,“瓜菜畜果”4大农业主导产业竞相争艳,先后获批国家精品瓜果综合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国家早春甜瓜生产基地、国家无公害设施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区等三块“国字号”招牌。
以葡萄产业为例,通过设施化、标准化生产,阎良葡萄实现了“六月温室七月棚,八到十月遍地红”长达5个月的上市期,并以色泽鲜艳、果粒饱满、含糖度高的优秀品质畅销市场,逐步形成“规模在园、技术在园、标准在园、品牌在园、效益在园”的葡萄产业发展之路。
近年来,阎良以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为重点,以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为平台,发挥产业资源优势、品牌优势、生态优势,围绕甜瓜、葡萄、冬枣等特色农产品,坚持园区化整体推进,标准化提质增量,品牌化市场融入,共享化脱贫致富,实现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产品品牌影响力双提升,走出了一条园区化引领、标准化生产、品牌化建设的高效富民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如今,阎良区以标准化为引领,现代农业园区已成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力军,实行“公司+农户+标准+基地”的标准化管理模式,把分散的小生产纳入工业化生产标准体系中,实现基地车间化、农民工人化、原料生产工厂化。
标准化让农业生产有了章法可循。近年来,陕西以标准和质量锻造“国字号”招牌,全面实施“标准兴农”战略,按照“选好一个项目、建立一个(标准)体系、形成一个龙头、创立一个品牌、致富一方百姓”的思路,充分发挥标准化在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基础作用,持续深化农业农村绿色发展标准化工作,加快构建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通过建立健全农业农村标准化工作机制,创新标准服务,不断增强农业农村标准化推动力和吸引力,带动更多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农业标准化工作。
据悉,陕西目前建成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64个、省级示范区157个,覆盖了全省所有涉农县(区)。其中,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数量位居西北第一。
为了有效破解“谁来种地”“怎么种地”“如何增收”问题,近年来,陕西着力推进农业生产“愿意托、专业干、规范做、效益增”的农业生产服务规范化,促进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探索出了一条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路子。
渭南市经开区是渭南市农业农村局确定的创建“渭南市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示范区”试点县区。2019年以来,围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带领小农户发展现代农业为主要目标,通过政策引导小农户广泛接受农业生产托管等社会化服务,努力培育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市场,实践探索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推进机械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绿色高效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着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和资源可持续利用。
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因地制宜地制定了“菜单式”服务套餐,农户本着“托管自愿、有偿服务”的原则,与其签订“托管服务协议”,对粮食作物生产环节进行托管服务,从种到收实现“统一机械整地、统一机械播种、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机械收获”,对秸秆回购进行“肥料化”“饲料化”利用,农业社会化服务逐步从传统的产前环节,扩展到粮食“订单收购”等产后服务。
为规范服务、保证质量,渭南经开区制定了《耕翻整地作业标准》等行业标准,既便于农机手和植保作业人员操作执行,也便于农户和相关人员监督管理;制定了服务流程、服务规程和服务标准,指导服务主体分类建立服务台账和档案,要求各服务组织严格执行服务流程、履行服务协议、保证服务质量。
同时,服务组织利用数字化管理工具,对每一项农事操作都“记录在案”,确保高标准、严要求完成作业任务,让农户明明白白“消费”、清清楚楚“收益”、安安心心“托管”;加强对服务主体履约情况的监管,将农户的满意度作为衡量服务质量的重要标准,对服务面积、服务质量达不到标准的情况,及时取消其服务资格,追究其违约责任。
并按照原则上财政补助占服务价格的比例不超过30%,单季作物亩均补助规模不超过100元的指导性政策意见,以及着力支持农业生产关键且薄弱环节,合理确定补助标准,重点支持“小农户”。农户自主选择社会化服务项目之后,双方按照市场机制协商确定服务价格。资金补助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先服务后补助的方式,财政按照服务合同实际作业量对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进行补助。
据统计,2020年,陕西农业社会化服务全年托管服务总面积达到4089.1万亩次,各类服务组织达2.57万个,服务对象214.2万个。通过发展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对农业生产关键环节和薄弱环节进行托管,统一实行农资供应、技术指导、机械作业,将农机农资农技农艺等生产要素深度结合,实现了规模经营效应,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转变了农业生产方式,为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如今陕西凝心聚力,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建好高质量发展标准。例如,陕西省市场监管局组建成立全国首个省级乡村振兴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联手省果蔬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省美丽乡村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先后编制《陕西省果蔬标准化体系规划》《陕西省美丽乡村标准化体系规划》《陕西省乡村振兴标准化体系规划》,发布实施乡村振兴领域地方标准9项,为陕西省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强技术支撑。
同时,陕西立足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大局,牵头倡议成立“6+1”新丝路标准化战略联盟,重点围绕西部特色产业发展开展标准研制和标准化研究等相关工作,已发布《西部特色产品马铃薯种薯》《西部特色产品羊绒毯》《西部特色产品枸杞》和《西部特色产品细羊绒》4项联盟标准,协同提升区域优势产业竞争力,带动西部地区优势特色产业“走出去”。(文/本刊记者 张永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