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叫‘游学’,是十一学校的特色。”在位于北京市怀柔区九渡河镇的九合川药材种植基地,六年级小学生李子奥边走边和讲解员“深度交流”,透着兴奋。这是北京十一学校和九渡河镇联合开展的社会实践大课堂活动,共有220余名学生到此识药材、扎香囊、挖丹参。这也是该基地首次开展互动体验形式的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药材基地负责人张庆彪介绍,这几年,张庆彪一直琢磨着依托这1600余亩药材基地和120余种中药材,面向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大课堂。一方面,能让更多的未成年人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医药知识,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另一方面,基地本来就是九渡河镇为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帮扶低收入农户增收而重点实施的项目,如果能增加观光体验的功能,又能有一笔额外的收入。
张庆彪表示,为了孩子们有更多收获,基地这次专门从昌平中医医院请来了两位专业药剂师,讲解中医药传统文化,手把手教大家配伍药材、制作香囊。当天制作香囊所用的五位药材,大部分来自基地自产,只有冰片是额外采购。基地还安排8名九渡河村本村的妇女负责随行讲解,并给每位讲解员准备了40多张中药材的“提词卡”。
在硬件和细节上,基地也做了一番充分的准备,不仅对道路进行了修缮,还增设了20个移动卫生间,安装了洗手池等设施。药材指示牌上有生僻字怎么办,张庆彪就安排人标注上了拼音。例如土贝母有一项功效是治疗“瘰疬”,这是个专业的中医名词,大部分人不认识,学生们可能也不会注意,但为了方便大家,还是标上了拼音“luǒ lì”。
孩子们采挖丹参时,站在一旁的张庆彪也当起了“客座讲师”,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当成教材,对着孩子们笑说过去的辛酸。“大家既要多学知识,也要多受挫折教育!”他介绍,为了采到中药材的“野籽儿”,不但附近的山几乎都去过,连门头沟的山都快爬遍了,最远的位于内蒙古赤峰。不论在采摘、培育、试种哪个过程中,都经历了一次次的失败,才迎来了大规模种植。
“我们目前各方面尤其是硬件设施,还有很大提升的空间。我们和十一学校达成了进一步的意向,将来可能有更多盟校学生来药材基地,社会大课堂的建设水平还会进一步提高。”张庆彪介绍。